而胡适等人的提议,不过是将其正式化,成为官方文书的一部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但在古代书面文字材料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由于没有标点符号,对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由于语言表达的需要,就逐步的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标记,此可理解为标点符号的前身。
汉朝的时候,就有人采用「离经」的方法,把文字之间断开。
离经,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
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立经辨志」,而郑玄注曰:「离经,断句绝也」。
当时人们读书,常在句旁划「し」,作为一种助读标记符号,这便是标点符号的萌芽。
东汉时,句读的符号有「↓」和「、」两种。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主庾切」。
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大略相当于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如果考虑到已经有了离经,其实「、」已经可以看做和现代书写非常近似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