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朝,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人们采用圈点来标读文字。
其实「」这个标记,在宋元明清的古籍中已经比较常见,甚至每章都能见到,只不过后世人大多不懂起含义。
朱熹在着《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
这称为句读,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个「、」,其作用类似现在的逗号,在全句意思已完之处画一个「。」,作用同现在的句号。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v」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
这一用法,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还在沿用。
到了明朝,随着刊本的出现,又多了两个专用号,即一个是在人名旁边画单直线「│」,一个是地名旁边加两直线「‖」。
而万历皇帝面前的书,自然就有上述标记,这也是为了让小皇帝在后宫看书时避免出错。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入侵,汉军集结应战,周亚夫率军屯兵细柳,汉文帝前往慰问,不料军营的门都尉不开营门汉文帝非但没有因此怪罪周亚夫,还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
古文原本讲完,魏广德又用白话把故事简述一遍,这有利于朱翊钧明白故事全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