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作为代价,发汗冷却需要特殊的多孔材料作为载体,并且对微孔结构、导热率、加工工艺和耐热性都有极高的要求。
无论设计难度还是成本都居高不下。
“常院士……这是不是有些杀鸡用牛刀了?”
李荣卫用有些拿不准的语气询问道:
“发汗冷却一般都是用在火箭发动机尾喷口上的,用来承受3500k以上的燃气温度……咱们这个验证弹到末端也才不过6-7倍音速,就算是按照全程海平面高度计算,气动加热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吧?”
说完还特地转过头去看了一眼专精于此的六院代表。
突然被cue到的后者一开始还有点没反应过来,但旋即也跟着点了点头:
“这确实没错……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以目前的技术,发汗冷却的效率最高就已经可以做到10^9w/m^2数量级……用在一个双锥体,而且速度连10个马赫都到不了的地方,确实有点大材小用。”
“而且,喷管部分的发汗冷却一般都是直接用液体燃料来做,这样气化之后的部分可以直接被烧掉,如果要在弹头部分实现这个过程的话,需要额外加一层多孔材料的防热层作为基体不说,还需要额外设计冷却剂流道,对双锥体的总体强度难免产生影响……”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这种验证弹最大的风险其实并不在于加入多少单独的新技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