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也称不上有多富丽堂皇,但总体上确实更接近缩小了几号的客机机舱。
在离开机场的路上,常浩南透过中巴车的侧窗,看到很多没能进到内场观看首飞的132厂的职工和职工家属停留在路边,有的相互拥抱,有的对着车队欢呼,还有的也在擦眼角。
从1986年立项到如今成功首飞,11年的时间。
这些人虽然并不像宋闻聪或者薛炽夀一样能在历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也一样为十号工程倾注了全部心血。
每个人都把这架飞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文聪同志,首飞成功之后,你们对十号工程的后续发展有什么后续规划没有?我想听一听。”
同车的大领导放下拨开遮阳帘的手,回过头向坐在稍靠后一排的宋闻聪问道。
提问的语调轻松,听上去更像是平常的闲聊攀谈,而不是正式的领导问话。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宋闻聪略加思索之后,态度诚恳地说道:
“首长,这个问题,还是由杨韦同志来回答吧,他是歼10后续研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显然,这是在给年轻人创造机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