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即便如此,也足够让对面的俄国人摸不着头脑了。
震惊之后,洛兹科的第一感觉是迷惑。
他甚至有些失态地停止了对飞机的进一步介绍,直接找到联合航空技术出口公司专门负责对外技术跟踪的工作人员问了问情况。
此人是一名过去在安东诺夫设计局工作的工程师,一年多以前曾经到华夏驻场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转投了雅科夫列夫设计局。
得到的回答他也不清楚怎么回事。
对方表示在他去华夏工作的那段时间,后者显然还不具备设计和制造先进飞机的能力,彼时其能够自行生产的最好飞机不过是仿制安12的运8,大概相当于70年代初的技术水平。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
相比于伊留申集团这边的大惊失色乃至于有些慌乱,隐藏在人群中的图波列夫代表却是眼前一亮。
伊尔114基本上是联盟解体之前规划的民用航空运输体系中最低端的一个环节。
洛兹科之所以首先拿出这个型号,就是看中了它跟之前的安24规格接近,并且技术难度比较低,过去生产安12和安24的产线转产起来也方便,可以相对短平快地出成果,认为应该比较容易打动华夏方面。
而更高级别的飞机生产周期较长,相应带来的成本,以及需要双方进行协作的部分也更多,哪怕对外经济关系部不对技术出口设限,华夏那边大概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