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椽,要不要我们现场量一量,我们县的这个官尺,对得上一百粒黍米吗?”
说罢,刘羡立刻把夏阳县的官尺拿来,然后从府库里挑了黍米,一粒一粒跟着排,细数下来,这个官尺能排出一百零六颗黍米。
辛冉见状,顿时松了一口气,像抓住什么救命稻草一般说道:“哈!我差点被你唬住了!这个方法,你自己的尺尚且对不上,怎么可能是真的?”
刘羡仍无丝毫急躁之色,笑道:“您先别急,现在县府各地偷偷加尺,早已不是秘密,对不上是正常的。所以在十年前,也就是中书监荀勖公荀中书执政的时候,他在太极殿内造了一套编钟,用音律重新标定了天下的度量衡。”
“音律?”
“您知道黄钟吗?就是十二律的第一律。”
“一支用标准九寸长、三分内径的竹管,吹出来的音,就是黄钟音。过长就会音沉,过短就会音高。”
“而竹管内所能容纳的黍米的数量,便是一龠,两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这便是升的由来。”
“一龠应该能容千二百黍,而它的重量便是十二铢,也就是半两,这便是两的由来。”
“所谓的度量衡,就是取自音律,上合天意,下应民意,为我圣朝之神器,不可轻易改动。”
“您如今的尺和秤都在这里,我把它呈交给东宫后,制作一个九寸的竹管。然后与太极殿上的编钟比一下音高,再看看重量对不对得上您的秤,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