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过去也讲一句话说这个禅宗,一个年轻的禅师遇到一个老和尚,顶礼老和尚。老和尚说:莫礼老朽。你不要顶礼我这个老病死的色心诸法,这个色心诸法是不值得你顶礼。这个禅师就说:礼非老朽者。我不是顶礼你这个依他起,我顶礼你色心诸法刹那变化当中,有一个圆满、成就、真实的圆成实性,我顶礼那个圆成实性,礼非老朽者,那个非老朽,非老病死。说这个色法是老病死,这一念心这个八识的心王,我们一路研究过来,知道八识的心王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在这个依他起当中,有一个不生灭的圆成实。
圆成实性就是这样子,它没有离开依他起,但是它跟依他起也不完全一样。依他起只是它一种暂时的因缘,它某一个时间空间所出现的因缘,你用不同的业力来熏习它,它随时会有变化的。所以依他起性是圆成实性在某一个时间、空间所显现的一个相貌,只是它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是这样子的。所以一切法跟真如的关系就是这样,非异非不异,先讲到这个地方。
我们再看最后一段。后云“非不见此彼”
这个地方是讲开展三性的次第。说我们现在是活在遍计执,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看到诸法实相,因为有执著,这个时候“非不见此圆成实,而能够见彼依他起”。
谓若未达徧计本空,未证见圆成实理,不能见彼依他起性。盖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等(差别相)故。
我们在照见诸法实相的次第,一定要先破除遍计执,达到遍计本空,证得圆成实性,然后才见到依他起性。为什么呢?因为一定先成就根本无分别智,证到真如了以后,然后再生起后得智,了达诸法如梦如幻的一切智慧。这个地方是讲我们对于三性的一个修证的次第。
最后总结。此明圆成实性,亦不离识,以即识之实性故也。
这个圆成实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当中那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它不离开我们的心识,这个三性都不离开心识。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分别心有各式各样的相貌。有烦恼的相貌,烦恼当然是扰动的;有良善的相貌,有时候我们会起善心,寂静安乐的相貌。这些相貌是怎么来呢?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这是我们过去熏习而有的,业力的熏习。我们这一念心不管是善是恶,都是依他起性,就是前面善恶业力的熏习而有。
那么我们认为这个烦恼是真实的,善心也是真实的,说你这个人为什么烦恼那么重都不改变呢?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不能改变,因为“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你说这个人为什么那么我慢呢?我的个性就是我慢,没办法改变,这个慢心是恒常住不变异的,不能改变的。这个就是遍计执,认为这一念的心的善恶是有自我的,不是因缘有,是自性有,这个就是遍计执。那么不管是善、不管是恶,这当中有一个非善非恶、清净本然不生不灭的本性,自性清净心,那个就是圆成实性。所以个三性完全是依止我们的心安立的,就是在发明我们内心的三种状态。
先讲到这里,其他的观念我们再用附表来解释会更详细,有问题可以讨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