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示法要
《成唯识论》云:“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内,初唯所缘,后三通二。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第三第四皆现量摄。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故,非即非离,唯识理成。”
《成唯识论》云:“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内,初唯所缘,后三通二。”这一段是一个总说。这四分当中,前二,前二指的是相分和见分,是属于外。外在的作用,表现在外面的作用。后二,后二指的是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属于内。它是一个内在的体性,它不发生作用,但是它有明了性。“初唯所缘,后三通二”。初指的是相分,相分唯独是所缘,它是所攀缘,它本身不能攀缘别人,因为它没有明了性,它是一种无分别的识。后三是通二,后三指的是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它能够是能缘,也可以当作所攀缘。它能够攀缘别人,也可以被人家攀缘,是通二,它通于能缘、通于所缘。这一段是总标,再看别释。
“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二分就是见分,它只能够攀缘相分。它攀缘相分的时候是量,或者是正确的认识;或者是非量,一种不正确的认识。或者是现量、或者是比量、或者是非量,有三种情况。“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自证分它能够往外攀缘第二见分,也能够往内攀缘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它只攀缘自证分,第三自证分,它不攀缘见分。
“第三第四皆现量摄”,第三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它唯独是现量,不带名言。就是第三第四,它跟见分的差别,见分跟相分接触的时候,第一念也是不带名言。它完全是先业所感,完全是过去的业力所变现,或者是好、或者是坏。但是第二念以后,就有带个人的情绪了。如果这是个负面的情绪,好的也可能会变成不好;如果它生起是一个良善的情绪,正面的情绪,不好的也可能变成好。所以这个见分的变化性是很大的,它心所的情绪会有变化。但是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它不受心所的情绪影响,它永远是不带名言,永远是现量。
“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故。非即非离,唯识理成。”这段是总结。所以心王心所各有四分是成就的,具足能缘,也具足所缘,没有无穷的过失。这一段我们把它说一下,什么叫无无穷故呢?看这个小张的附表,小张的附表看第一个,四分互缘的量果差别。
好,我们解释。说这个相分它只有所缘,没有了别性,当然是不能攀缘别人。见分有了别性,但是它只能够向外攀缘相分,就是,见分攀缘相分,是第一种情况。其次看自证分,自证分它能够有两种攀缘:它能够攀缘见分,它也能够攀缘证自证分,它能够向外向内。它向外攀缘见分是第二种情况,向内攀缘证自证分是第三种情况,自证分它有内外两种攀缘。
证自证分它只有一个向外攀缘自证分,就第四种情况。它们互相缘的时候谁来做量果呢?第一种情况是见分攀缘相分,还有第四种情况,就是证自证分攀缘自证分,都是以自证分当量果。就自证分当量果的是以和④,和④的情况是以自证分当量果。
证自证分当量果也两种情况:就是第二种情况,就自证分攀缘见分的时候;还有自证分攀缘证自证分的时候,也是以证自证分当量果。这个是它量果的情况。所以说没有无穷的过失,因为这样子的话,就不用安立第五分、第六分了,这个就是没有无穷的过失。
四分“非即非离,唯识理成”。这四分的关系开出来是非即,为什么非即呢?因为四分差别故。四分各有各的差别作用,叫做非即;合起来非离,唯是一心故。这四种功能唯独是一念的心识,叫非离。所以说万法唯识的道理就成就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途阅小说;http://www.hiphopculturebook.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