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三十一面,我们把四分做一个结示,分成两段:第一段根据《成唯识论》已经说过了。我们看第二段,第二段是憨山大师《性相通说》的一段开示。
良由“一心真如”有大智慧光明义故。今迷而为“识”,以湛寂之体,忽生一念,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变起虚空四大之妄相,名为“相分”;将本有之智光,变为能见之妄见,是为“见分”。故知一切众生世界有相之万法,皆依八识见相二分之所建立,故云“万法唯识”。
——《性相通说》——
这一段是一个性相通说,我们把它分成两段,第一段是讲性,第二段是讲相宗。先讲性宗的。性宗的万法是怎么有的呢?一心真如,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它是真实的,是如者不变义的,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有大智慧光明义故,这个是根据《起信论》。说我们这一念的清净心,它是大智慧光明。
这个“大”字是一个绝待的,不是相对的,说我比你大,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大智慧是一个绝待圆融的境界,什么是绝待圆融呢?就是“如如理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就是这样的境界。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不管能照所照,它都是不二,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了,这是不思议境,是一个绝待圆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叫大,大智慧光明义。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但是“今迷而为识”,我们凡夫一念不觉以后就开始造业了,起惑造业。“以湛寂之体,忽生一念”,湛者光明也,寂者寂静。我们这一念光明寂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这一念清净心体,忽生一念,忽然间一念的无明。“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变起虚空四大之妄相,名为相分”。
就像在《楞严经》,阿罗汉他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说我们这念心清净本然,怎么会有山河大地呢?这个地方就解释,就是我们“以湛寂之体,忽生一念,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变起虚空四大之妄相”。就是我们一动个念头以后,动即是业,就有业相;有业力就会有果报,就变起了虚空四大之相。当然你这个业是一个善业,就变现了诸天的可乐果报;如果是一个恶业,那就变现三恶道的苦恼的果报。不管快乐果报,不管不可乐果报,都是相分,都是识所缘的一个相分。
“将本有之智光,变为能见之妄见,是为见分”。我们讲一动,这个心识不动则已,你要不动的时候没有能所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但是你一动以后就有能所对待,一个所缘的相分,就有一个能缘的见分,就是妄见。“是知一切众生世界有相之万法,皆依八识见相二分之所建立,故云万法唯识”。
这个地方牵涉到一个所谓的真实和虚妄,佛法对这个一切法的定义,真实和虚妄做一个定义。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妄的呢?简单地说,在《成唯识论》它讲一句话说:本来具和熏习成。说这个东西它不必经过业力的熏习就有的,本来具足的,那就是真实的。因为它不是假借因缘而有,也不会假借因缘而消失,恒常住不变异,它就真实。在天台宗的思想,什么是真实呢?“良由一心真如,有大智慧光明义”,这个就是真实的,不管你愿不愿意去回光返照。就是你的大智慧光明的家,你是在外面流浪,不管你知不知道,不管你造了很多的罪业,还是大智慧光明义,真实的东西是不能被业力所遮盖。
那么什么是虚妄呢?就是熏习成。你后天的一念不觉以后就造业了,造业以后就在大智慧光明的境界当中,出现了诸天的果报。诸天果报受完以后,到三恶道去受果报。三恶道受果报以后,又来到人间。这六道的轮转是怎么有的呢?是熏习而成,是这个业力就变现了见分,你感觉到有一个能受用的见分,还有所受用的这些山河大地。而刹那刹那生灭的这些见相二分,都是由业力在支持的,你内心当中有这样的业力,业力的种子变现出来的。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良由一心真如,有大智慧光明义”,这是本来面目。
这个地方就把我们这一念心,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妄的?划出了一个界限。而这两个又不隔一条线,真实不离开虚妄,虚妄也不离开真实。这个世界上事情就是这样,你在迷的时候,全部的真实变成全部是虚妄——全水成波;你要觉悟以后,全部的虚妄当下全部都是真实,哦,原来这些波都是水。开悟的人是全波成水,迷惑的人是全水成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