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古书上有一本讲到一件事,说有一个秀才。他考上秀才以后,准备去考举人。看这个意思这个秀才是很有德行的,他经常从家里面要到图书馆,就是这个读书的地方去读书,要经过一个道教的庙。从家里面到读书的地方,晚上再从读书的地方回到家里面去,整天就读书。这个庙的神有一天就告诉他的信徒说,这个秀才他很有德行。很有德行他经过我的庙时候,我都要站起来。我不站起来不可以,他的威德比我大,那使令我很困扰。你们在我这个前面筑一道墙壁,使令我看不到他,我就不要经常这样子站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站起来。
信徒当然就依教奉行,准备钱要盖这个墙壁。那么墙壁要盖的时候,这个神又托梦给信徒说就不要盖了,不必盖。说为什么不必盖了呢?说这个秀才他发生了一件事情,说他为人家去证明离婚的事情,有人要离婚,他为人家证明。这件事情就损了阴德,他说现在走过去,我不必站起来,就不必盖了。
这意思是说,我们内心的功德力是不决定的。说你数世栽培的善根强,这件事不决定,你要懈怠就会退转、退失掉;你说我过去数世栽培的善根差,这件事也不决定,你要努力,也能够从差变成好。所以讲“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我们因地的这些善恶功能,也是刹那刹那生灭,世间上的事情事在人为。你要懈怠,马上就退步,就会从殊胜的功德退落到卑贱的功德去;你要努力,也能够从一个没有资粮的人,变成大资粮的人。为什么呢?可为转识,熏成种故。阿赖耶识它里面的种子,是随着你前七转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从因相的角度,也可以说是前后变异。
这个前后变异,第八识的前后变异的相貌,跟《阿含经》的“无常、苦、无我”,跟中观所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一致的。“我等同入法性”,这句话是对的。就是说,从这样的前后变易的刹那刹那的因相、果相的变易当中所发明的空性,跟中观的“缘起性空”那个“空”是一致的。但是从缘起的角度,这样的一种阿赖耶刹那刹那的变现因果,就不共于中观,也不共于小乘的学者。就是缘起的角度,那就比小乘和中观讲得更加得微细、更加得广大,从缘起角度那就不一样。我们看总结。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
—《成唯识论》—
“恒”这样的一种相续,就建立了因果的相续,遮止断灭见。说我们这个人,果报是相续的,因地也相续的。为什么会因果相续呢?因为有心识的相续,就遮除了这种断灭见。“转”表非常。这种转是指前后变异,发明我空、法空的道理,来破除常见,常一主宰的我,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法说。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这种恒转的情况犹如瀑流。说第八识它的一个恒转的相貌,就像一个急速的水流。这个水流是恒常相续的,我们从这个水流,前面的水流跟后面的水流当中,找不出空隙。它是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生刹那灭,这当中没有空隙。虽然没有空隙,但是水流是变化的,有时候是往东边,有时候往西边,就看出来生命也可以随着我们的造作而有变化。所以说就像一个瀑流一样。
因果的道理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这些道理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说这个生灭的现象本来就是这样子,是三世诸佛发现了这个道理。这个地方是《成唯识论》对阿赖耶识,一种因果的相续和变化做出一个说明。
这以下我们引用蕅益大师的三段开示,把它做一个总结,先看第一段。
譬如暴流,前后相续,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故非断常,可喻此识。又有三义相似。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