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佛的第八识,就是一个善性,佛的第八识,这个无垢识就是善性,他能够在一切时造作善业。比如说我们看经典上,提婆达多有一次他去应供。应供很好的饭菜,他吃的太多了以后肚子痛。肚子痛的时候,他在那个地方摸着肚子,就念南无佛。他本来是跟释迦牟尼佛是结恶因缘的,但是肚子痛了以后就称念南无佛。这个时候就看到释迦牟尼佛出现了,放大光明,用手去摸他的肚子。他肚子就好了,好了以后,他就很感谢,很感恩,就去跟释迦牟尼佛道谢。释迦牟尼佛说,我并没有作意要去救任何人,这是因为你忆念的功德所招感的。
佛的第八识,一种无垢识,清净光明的无垢识,它昼三时夜三时在普遍地去观照一切众生,这是属于善性的,善性。所以佛的第八识不受熏的。我们一般讲阿赖耶受熏是指凡位,它无覆无记。它能够增长善的功能,也能够增长恶的功能;但是佛的第八识是不受熏,因为它是善性。这个是讲到它的体性。
十、云“触等亦如是”者——谓“触”等五个心所,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
这个“触等亦如是”是说明第八识的心所,心所例同门。这个例是比例的例,相同的同,心所例同门。前面主要是发明第八识的心王,这以下就把心所也说明进去了。说“触等”,这个触等是包括触、作意、受、想、思,这八识所相应的这五个心所亦如是。怎么个亦如是法呢?分成两段:第一个,“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说第八识的心王是无覆无记,它的心所也是无覆无记,这叫亦如是。
其次“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这个心所去接触它的根身器界的时候,它的所缘行相也是微细、也是广大而不容易让人家了知,所以也可以说是亦如是。这两个是说明它的心所跟心王是相应的。我们再看第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有漏位的第八识,把它做一个总结。
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恒”谓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瀑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
这一段把第八识的相貌做一个总结。我们看补充讲表,附表第七,补充讲表第十三面。这一段在《成唯识论》是把它判作因果法喻门。这个因果是说,第八识是我们生命的一个本体。这个第八识,每一个刹那都代表了两个本质:第一个本质,它是在承受果报,说我们的生命每一刹那都是在受果报,可能是快乐的果报,也可能是痛苦的果报;每一刹那也是同时在造作业力,可能造善、造恶、造无记业,这个叫做因果。就是生命的本质,每一个刹那都是一个果,也同时是一个未来的因。
这个法是指就法说,讲道理。这个喻是一个譬喻,因果的法和因果的譬喻,法义双举。这样子使令我们能够通达诸法实相,所以叫门,因果法喻门。
附表七——因果法喻门
这当中有一个问答,
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