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中,天亲菩萨以三个偈颂来回答第二能变的相貌,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此以十门释第二能变识之相也。
蕅祖他是根据《成唯识论》分成了十门,这个十门当中有八段。因为有的门是可以合并的,合并成八段来解释第二能变的相貌,这是一个总标。以下就次第地把十门的内容,把它分成八段解释,看第一段。
1、名“末那”者——此翻为意。
这一段是释名,释名门,解释第二能变的名称。这个第二能变的名称是什么呢?“是识名末那”,这个名称叫末那,这个末那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意。《成唯识论》解释这个意,就是恒审思量叫做意。这个三能变,了境能变——这前六转识,主要是依根立名,依止它的根来安立它的名称;但初能变和二能变都是功能受称,这个异熟、思量都是以它的功能来安立它的名称。
《成唯识论》当中它也提出了一个问,说为什么以恒审思量来安立第七识呢?这当中它做了一个解释,因为“第七意识恒审思量胜余识故”。说这个第七意识的功能它有两个特色:第一个恒,它的明了性是恒常相续的,不像前六转识有时候间断,它有这个恒的功能;其次它能够审,这个审简单地说就是思量,它对所缘的境界,能够很深入地去观察、去认识,叫做审。
前五识——非恒非审:其他的识呢,比如说前五识。前五识是非恒非审,前五识的明了性是有间断。它对所缘的境界这种色声香味触,也不能够很深入地观察,所以它非恒非审。
第六识——审而非恒:它能够对所缘的境界深入地观察;但是它有间断,比如睡觉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停止活动了。
第八识——恒而非审:第八识的明了性是相续的;但是它对于这些广大的根身、器界、种子的明了性,也是一个很粗略地去认识而已,所以它恒而非审。
第七识——亦恒亦审:在整个八识当中具足恒和审的功能,唯独只有第七意识最明显,所以就把第七意识,以它的功能的一个因缘安立做末那,就是“恒审思量胜余识故”,它的恒审思量超越了其他的七个识的缘故,就安立做末那。这是第一段释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