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戊二、释第二能变相。
本论的宗旨,主要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这个万法指的是这一切世间的凡夫的杂染法,也包括了出世间圣人的清净功德。这一切的杂染法、清净法,都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是怎么而有的呢?唯识。唯独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离开了一念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本论有三十个偈颂,主要是发明这样的一个宗旨。
从这样一个宗旨来观察,我们可以理解到一件事,就是我们希望生命能够增上,离苦得乐,它的下手处就必须要改造我们的心识,使令它能够由迷而悟,由染而净,这是一个离苦得乐的正确的因缘。要这样子做,就必须要先能够正确地了解心识的相貌,因为假设我们对心识的相貌都不了解,我们根本没办法去修正它。
在本论当中,天亲菩萨为了要我们,能正确地去了解这一念复杂的心识,他分成了三个次第。这三个次第由细而粗,所谓的异熟能变、思量能变和了别能变,有三种能变。前面我们已经把初能变说完了,现在看第二科。释第二能变相,正式地解释第二能变的相貌。这当中有一个问答。
戊二、释第二能变相
问言: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前面已经说明初能变的相貌。这个初能变的相貌,天亲菩萨主要以第八识的自相、因相、果相,阿赖耶,主要是扣着阿赖耶。以阿赖耶识开展出整个生死的因果相续,这个我们前面也就说过了。以下这个地方就问了,第二能变的思量能变它的相貌是怎么样呢?天亲菩萨就以偈颂回答,我们看偈颂。
颂曰: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