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之一字,显馀翻染诸善心所。谓一、欣。二、不忿。三、不恨。四、不恼。五、不嫉。六、不厌。七、不悭。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诳。十一、不谄。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乱。十五、正见。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
看这个及,就是这个“行舍及不害”这个及,“及之一字,显余翻染诸善心所”。这个及是开显其余的翻,就是相对于杂染的心所,相对于杂染的诸善心所。这意思就是说,基本上我们的内心是很复杂,善心也不完全是十一个,这个只是约相貌比较明显而安立的,以下又提出了十七个我们所没安立的善心所。第一个是欣。第二个是不忿。三、不恨。四、不恼。五、不嫉。六、厌。七、不悭。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诳。十一、不谄。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乱。十五、正见。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成唯识论》解释说,这都是开合的不同,这十七个都可以由十一个心所的开合而建立,或者一个,或者两个,或三个,乃至于多个,就能够安立这十七个心所,详细的大家可以看《成唯识论》。
看最后的总结。
然皆不别立者,为显少善能敌多恶,又显悟解理通,不似烦恼之迷情事局故也。
说为什么善心所只安立十一个,这十七个心所都不安立下去呢?这当中有两个理由:第一个,为显少善能敌多恶。这个少善,说我们佛法安立善的目的是要破恶,这个破恶不必太多善,只要有十一个具足就能够破恶了。你这十一个善法,这光明能够成就,就能够破除黑暗了。这十一个善法已经足够了,所以再不必多安立,不必再分心了,这是第一个。
其次“又显悟解理通,不似烦恼之迷情事局故也”。真实的断烦恼是观诸法的总相。我们在断烦恼,观一切法的别相,你观诸法是不净、是苦,是不能断烦恼的。断烦恼是观一切法的总相。就是一切法是缘起性空,空性,无自性空是诸法的总相,是从这个地方断烦恼。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就把所有烦恼都破坏掉。断烦恼是悟解理通,不是像烦恼的安立是迷,差别的情事而成立的,所以也不必安立那么多的善心所,因为断烦恼是观一切法空。
这个地方是说少善能敌多恶,蕅益大师提出一个理由,为什么少善能敌多恶呢?他在《观心法要》说,因为善是随顺我们的本性,恶是违背本性,所以随顺本性的力量强,少善就能够敌多恶,蕅益大师这样解释。
古时候有一个小故事,我讲一讲。说一个深山上有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老人往生了,往生以后就请一个看地理的人来看,把老人家的尸体埋在哪里,对后代子孙比较有帮助?就找了一个很有名的地理师来。这个地理师精通地理,对自己也很有自负,来了以后就先到家里面奉茶。山里面这个家庭,送茶的时候就放了一点粗糠在茶的表面上。这个地理师在喝茶的时候,看到表面上有粗糠很不欢喜。你要请我喝茶,这个茶是很好,或者是洞庭乌龙茶,或者什么茶,非常好,但是你这表面上给我撒这一层粗糠是什么意思?内心很不欢喜。很不欢喜这一念的恶心,起嗔恨心,就找一个凶地,不吉祥的地给他老人家埋葬。
埋葬了以后,过了几年,这个事情就过去了。有一天,这个地理师一想,哎呀,他当初就是对我一点不礼貌,我也不应该这样报复他们,找了这么一个凶恶的地给他们,我应该看看他们现在是怎么情况?就又回到了那个山上去看,哎呀,不得了,那个房子盖得特别得庄严,那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发达了。那么这个地理师就想,我当初是找一个凶的地,他怎么会发达呢?就到那个山居去问了。
他说我当初来的时候,你们请我喝茶,那个茶非常好,但是你撒了一点粗糠是什么意思呢?他说,哦,是这样子的,因为你老远赶来,从那个山下走上来,很喘,我怕你吃得太急了,这个茶很热,你吃急了就烫伤了舌头,烫伤肠胃,所以撒一点粗糠在上面让你吹一吹,吹一吹喝得慢一点,保护你的肠胃。这个地理师说:哦,我了解了,一念的善心转凶为吉,一念的善心。说本来我是给你安排一个凶恶的地,但是你对待人家这么得厚道,这么得良善,凶地能够转成吉地,为什么?一念的善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