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就到无贪、无瞋、无痴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能够引生一切的善法,叫善根。前面的信、惭、愧都是在一个有相的境界活动,开始会以因果的道理来调伏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使令罪业慢慢地降低,善业慢慢地增长。但是内心当中在有相的境界活动,总是觉得内心扰动,八风一吹,还是使令自己的心不安,我们会找一个更深的皈依处,虽然佛法僧是皈依处,但是这都是有相的三宝。这个时候我们会从无痴下手,了解到佛法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那么这个时候所谓的三宝,那就不完全是外在的三宝,“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会往内心清净的三宝去安住了。
由无痴的善根,引生无贪、无瞋。我们在佛法里面对治贪和瞋,都不完全是勉强的,就是由这个观的力量。比如说佛法讲对治这个贪,贪着世间的这个男女的色身。佛法的意思,我们会对男女的色身有贪着是由颠倒来的。就是我们总认为这个色身是美妙的,这是清净的颠倒,认为它是清净的,然后才产生贪。所以佛法的意思,对治贪,你要对治那个贪引生的因缘,就是那个颠倒——净颠倒,所以就修不净观。
你观察这个色身,“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说我们观察一个美妙的男众女众,把这个皮剥开来,把这个肉也剥开来,看到里面的结构,“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各式各样的脓血屎尿,心肝脾肺肾,我们从头到脚,从脚到头,看不到一个干净的东西,叫种种不净物。你找不到一个你认为干净的东西,找不到,这些不干净的东西充满于身内,内相不净。
其次,常流出不止,这些不净物还不是经常在里面,有时候流出来,大便小便,毛细孔,各式各样的臭秽东西流出来。讲一个譬喻,如漏囊盛粪,就是一个皮革,一个皮革里面装了很多的大小便溺,有九个洞,经常白天晚上流出不净物。那么我们通过这样子一个无痴的智慧观察,就能够慢慢慢慢把这个贪的颠倒,净的颠倒给调伏下来,就能够达到无贪,无贪是这样子的。无瞋也是这样,修慈悲观。这个是无贪等善根,我们会从有相的境界开始进一步修止修观。
三、勤、安、不放逸、和行舍。
那么无贪、无瞋、无痴还都是属于散乱心的阶段,所以我们会进一步修禅定,达到勤、安、不放逸和行舍。这个勤就是精进,我们刚开始在修闻思的止和观,那倒不一定要精进,你一天修个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是可以的。但是你想得禅定那就不可以,一定要相续,专一相续,这个精进是得禅定的一个因素。得到禅定以后就安,若身若心都能够远离粗重,身心调畅,有这个殊胜的三昧乐,这个是得禅定的相貌。不放逸,这个时候不放逸,乃至于行舍,对于所缘境能够平等正直,无功用处。到这个时候,止和观有禅定的加持,就有断惑证真的力量,那就是可以成就圣道了。
四、不害
最后一个不害,这个不害就是对有情不损恼,这是通于前面的三个阶段。
所以龙树菩萨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我们刚开始来到佛法就是信心、惭、愧,勉强自己不去造恶业,说你为什么不要去造恶业?就是深信因果。但是我们进一步不造恶业,那就不是深信因果,那是随顺我们真如本性,因为本性里面没有贪瞋痴,那是更深的,随顺皈依就更深了。如果有禅定加持,那就转凡成圣。这个是讲到十一个善心所的生起因缘。
看蕅祖的注解。此复解十一善心所也。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五、无瞋。六、无痴。此三名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诸善法故。七、精勤。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俱如百法中释。
“此复解十一善心所也”。这个就重复地解释十一个善心所。这是个总标,看别示。“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五、无瞋。六、无痴。此三名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诸善法故”。这个善根就是它是一切法的根,就像树根能够生起枝叶花果,由于无贪、无瞋、无痴,就能够生起种种的善法。“七、精勤。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它的体性和业用,俱如百法中解释,这个地方就不再分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