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3 / 8)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8 13:10:38
        好,我们再看讲义第十六面,这个地方是讲到遍行和别境,这十个大地法。这以下我们看善心所。

        三、善心所:十一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前面的遍行和别境都是通于善、通于恶。这以下的十一个心所体性是决定的,体性决定是善性。换句话说,这样的心所能够引生此世他生可乐的果报,叫做善。这十一个心所,我们把它分成三大段:

        一、信、惭、愧。

        这个信在《成唯识论》是蛮强调的,在《成唯识论》讲了很多很多。我们简单的把它归纳成两类:一个是信的差别相,第二个是信的总相。这个信的差别相,《成唯识论》说,信有三种差别:第一个是信实有。就是相信三宝是真实存在的,佛、法、僧,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能够随顺忍可,这是第一个,信实有,这个三宝是真实有;第二个信有德,而生好乐。相信三宝的存在,这个三宝是一个宝,是有功德的,这个时候我们对三宝能够生起好乐心,信有德而生好乐。

        第三个信有能,你相信你能够成就。三宝并不是那么遥远,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我只要努力也能够成就,这个时候而生希望。“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就是三个,一个信实有、信有德、信有能。不过这个地方,《成唯识论》解释这三个差别相都是以三宝为皈依处。如果是外道,你相信它是实有、有德、有能,那这个就不是属于信。这个信差别相有三个:实有、有德、有能。

        它的总相就是心净,就是一个“心净为性”,清净心。这当中《成唯识论》讲出一个疑问,说其他的善法,惭愧也是善法,它也能够净化内心,为什么只有信才安立心净呢?这当中有一个理由说,这个信是翻对不信来说。说我们内心有疑根的人,即使跟三宝接触,这个疑是一个染污,会把三宝染污。

        举一个例子,说我们心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阿弥陀佛的名号来到我们的心中,像清水珠一样,“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但是我们心中有疑根,就像心中有脏东西把这个宝给染污了,使令这个宝的功德光泽不能出现,这个疑能够染污一切的宝。那么这个信心它是翻对于不信来说,它就是清净,叫安立清净。因为清净的功能特别殊胜,它能够使令所有的宝都清净。所以这个信虽然是有三个差别相,但是它的总相就是心净,“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这个是安立做信,这是一个最基础的。当然我们刚开始这个信就是深信因果,皈依三宝,刚开始是这样子。

        深信因果以后就会生起惭愧,我们相信宇宙人生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是怎么而有的呢?是由善业引生可乐果报,由恶业引生不可果报。这个生命是有一个轨则的,是由业来主宰的。那么我们对于这样的道理能够随顺忍可,深信不疑以后,内心就会“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就会尊重这些善业,这些贤善有功德的东西,我们开始尊重。不管做得到做不到,起码我们知道这件事情很重要,因为它会决定我今生来生的身心是痛苦快乐,对贤善开始尊重;对于暴恶开始轻拒,虽然不能够完全排除,但是我内心当中开始排斥它了。这个是刚开始,由信引生惭愧,这第一个阶段。

        二、无痴、无贪、无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