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1 / 8)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8 13:10:38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二十七面,附表十三、十大地法。

        我们讲万法唯识,在唯识的宗旨当中,发明宇宙间的万法是由心识所创造。那么我们对心识的状态就必须要了解,心识的缘起是怎么来的呢?“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这个心识的本身也是毕竟空,无自性。心识的有也是因缘而有,“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那么这一切善恶的念头是怎么有的呢?就是依止这十个法而产生的,叫十大地法。这十个法是一切善念恶念的依止,叫十大地法。我们上一堂课讲到了五个,就是由作意,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带动了不同的触、受、想、思,才出现了善念和恶念。

        我们讲,“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怎么会有作意呢?作意是由欲而来的,就是心中的希望。比如说我们今生的希望是追求世间的五欲乐,我们的作意就容易去带动第六意识,警觉第六意识、引导第六意识在五欲的境界活动,很容易,动不动就落到五欲的境界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你心中希望得到五欲的快乐,你心中有这样的希望。如果我们今生是希望往生极乐世界,有这样的一个很坚定的信愿,这样的希望,我们的作意心所很自然地就会去忆念弥陀的功德庄严,或者他的名号,或者依报、正报的庄严。所以这个希望是会影响作意。

        在《成唯识论》上说,我们的作意、触、受、想、思,如果加一个欲那就不一样,说欲作意、欲触、欲受、欲想、欲思,都加一个欲,这样子会使令这五遍行变成有力量,如果有一个欲的时候,这个“欲作意、欲触、欲受、欲想、欲思”就变成有力量了。当然这样的力量的方向,你不同的欲,就有不同的方向。

        这一点蕅益大师在《成唯识论观心法要》,他倒是蛮强调一个人的希望。他讲出一个理由,说二乘人也观一切法空,大乘菩萨也观一切法空,但是有不同的结果。二乘人观一切法空了以后,他在空性当中就把身心世界给熄灭掉了;大乘观一切法空,他能够从空出假,广度众生。同样观一切法空,“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的圣人都安住在毕竟空,为什么菩萨能从空性里面出来,小乘不可以?就是跟这个欲有关,在因地的时候所发的愿不同,在得果报就会有不一样。

        这个南北朝,南北朝是我们佛教刚开始兴盛的一个起步,整个佛教由佛图澄大师的弘传,到了道安大师的时候,普遍在整个民间弘传出来。很多的王公大臣,那些上流社会都学习佛法,学《般若经》。但是在那个时候,虽然上流社会那些王公大臣学习佛法,但是他们人跟人之间斗争是非常厉害。有人就问到道安大师说,这些王公大臣跟你学般若的思想,但是他们的思想行为都没什么改变,是怎么回事呢?

        道安大师讲出一个理由,他说这些王公大臣学习佛法,学《般若经》,是在乱世当中找一个精神寄托而已,并不是想要追求无上菩提,没有这样的希望,没有这样的愿力,并不是想要做佛,不是。就是魏晋南北朝战乱太厉害了,人们是希望在佛法当中得到一个暂时的精神寄托而已。所以这样的佛法加行,不足以去修正他的行为,就是他那个所有的加行,不能够趣向于解脱道,所以这个欲是很重要。

        蕅益大师把我们的目标讲出一个譬喻,说大海中的一个定盘星。这个船在大海当中,为这个八风,东边漂过来,西边漂过去。刚开始学习佛法都是这样,有时候烦恼活动,有时候不活动,漂过来漂过去。但是你心中的希望很确定,那又不一样。大家修行,你烦恼重我也烦恼很重,大家就在那个地方东倒西歪。但是一个目标确定的人,在那动来动去,他迟早会往他的方向去前进的。一个没有目标的人,东漂西漂,一辈子还在原地打转,为什么?他没有目标、就是说即使没有风吹他,他也不前进,因为他不知道往哪里前进?

        一个烦恼重有目标的人,他有时候烦恼不起现行,就能够精进,因为他有目标。烦恼活动的时候把他打败,但是他一寂静下来,又精进。他不断不断地能够往他的目标去精进,总有一天终于成功了。所以这个目标就是大海当中的一个定盘星,这个事很重要,因为你有了欲,就会决定你的作意。

        那么我们会再问,这个欲是怎么来的呢?欲是由胜解来的。就是你对于所希望的境界,得到一个坚定不移的理解。这个胜解是怎么来的呢?是由念定慧来的,这个地方是关键,我们一个念头的栽培和念头的改造就在这个地方。

        先讲这个念,这个念就是心于所缘能够明记不忘。我们一个强大念头的出现,不管善念恶念,要生起胜解,它都不是在一种扰动的状态栽培的,不是的,一定要在一个寂静的状态。所以我们刚开始要成就一个念头,你要先修止。修止的话或者我们念佛,先依止一个所缘境,心于所缘数数忆念。一次一次地强迫你的心在所缘境专一、相续地安住,这就是念。我们这个念力一次一次地专注,就把我们这一念心的粗重性给调伏下来,就有少分的寂静,或者是得定、或者是不得定。这个定的话就专注不散了,或者不得定也可以,起码内心是一个寂静的状态。这个时候就能够起观了,起慧,就抉择——选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