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3 / 7)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8 13:10:38
        这个忧的相貌是轻微的,这个受的感觉,这种逼恼的感受是轻微的,这个轻微是相对前面的苦,不是那么粗重,是轻微的。而且是有分别的,它有随念、计度两种分别,换句话说,它是带名言的。

        适悦的感受也是两个:乐受也是粗重无分别,喜受是轻微有分别。

        这样子讲的话,《成唯识论》就进一步把这样的五种受把它归纳成两类:一个是属于身受,就是前五识相应的,属于色身的感受;其次属于心受,这个心指的第六意识相应的,叫心受。属于身受的是谁呢?就苦受、乐受、舍受,这个都是前五识的;忧、喜、舍是属于第六意识相应的。

        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这个苦和乐,我们对这样的感受是一种直觉的。说这个果报,或者是快乐的果报、或者是痛苦的果报出现了,而这个果报的本身是由业力所感的,完全是业力,不经过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比如说我饥饿,过去悭贪,没有饭吃,饥饿,这个感受也是业力所感的;或者寒冷、或者是炎热,这个都是前五识来领纳。

        前五识在领纳境界的时候,它只能领纳当下的境界,它不能缘过去,也不能缘未来。它不能够把前面的苦累积起来,它也不能对未来有所期待,都不可以。它只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去缘当下,就是一种直觉的感受,直觉的。这种直觉的感受都是约着每一刹那每一刹那一种自性分别,这种不带名言的自性分别安立的,这个就是苦受、乐受的定义,没有第六意识的分别在里面。

        其次这个忧、喜,是完全第六意识创造出来的,跟你的过去的善恶业没有关系的。就是前面的苦乐是由业力所感,忧喜是由分别所生,就是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所创造的这个计度功能,产生了忧,也产生了喜。这个就跟一个人的烦恼有关系。

        一个比较悲观的人,烦恼重的人,你说他坐在这个地方,也没有一些苦恼的果报来刺激他,肚子也是吃得很饱,身体也健康,环境也是很舒适,但是他心中就是闷闷不乐,就是忧。心中有这个忧的感受,这个是有烦恼的干扰,当然也可能是有罪业,造了罪业了,就是有忧、有惧。那么烦恼淡薄的人,他的内心感受不一样,就是喜会强一点,他也没有这些各式各样的环境的干扰,可能就喝一杯开水而已,内心很多的欢喜,这个人多数积了很多的善业。

        所以这个忧和喜,完全是约你烦恼的厚薄和这个业力——你今生所造的业力,这个还没有果报,但是就有这个忧、有这个喜的感受会出现,这个跟过去的先业没关系。

        这个第三能变它的感受大致上是这五种。这五种,我们一般凡夫的心情,要是一般人,苦乐忧喜舍都具足的,五种感受都是有;但是如果修行人这五种感受会有变化。这个苦乐是先业所感,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但是修行人刚开始会把这个忧给消灭掉。你看世间上这个君子,《论语》上说,司马牛问君子。司马牛问孔子说:要到什么样的情况才有资格称为君子?“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把君子内心的状态标准讲出来。说身为一个君子,当然一个君子不是一天到晚在家里面,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很大的理想,把家庭处理好,把国家天下治理好。但是他内心的状态不忧不惧,对这个得失成败不忧不惧。

        孔夫子这样讲,这个司马牛似乎还不能了解,什么是不忧不惧?他又问说:“不忧不惧,是谓之君子也乎?”就是不忧不惧,就能成为君子吗?很多人我看那样子,外表看起来也是不忧也不惧,这样子就能称为君子吗?“不忧不惧,是谓之君子也乎?”孔夫子知道司马牛对不忧不惧还不了解,就进一步解释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个就不容易了。说一个君子,他能够内省,不是去看别人,就是去检讨自己的身口意,向内去检讨自己的身口意。检讨的结果,不疚,没有愧疚。这个疚本来是病,生病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整个行为都合乎礼,我们讲合乎因果的道理。你在一天当中的身口意都能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这意思,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深信因果、断恶修善,把烦恼和罪业,靠着对因果的仰信,使令身口意的罪业慢慢的降低、善业增长。我们对未来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知道我们下辈子的果报是光明的。“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内心当中,乃至于面对死亡的时候,是无忧无惧的。就是我们刚开始修行,透过烦恼和罪业的减低,可以把这个忧的感受给降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