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师的性具思想,并不是说一切都是现成,一个仓库打开来,什么都具足,不是的。他是从“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因为一切法无生,所以性具十法界。所以这个无生的道理,是我们从理论来观察,我们烦恼活动生即无生,它是一种虚妄相的,不真实的,从根本上来观察不真实。
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是这句话,不过这句话的重点在因缘所生法。比如说我今天看到这个花瓶,我们的心情不认为它是因缘所生法,不认为它是待众缘而生的。我们认为说花瓶的性质它自己能够决定,它能够承载花。它为什么能承载花呢?因为它自己有这样的性质,这个性质是这个花瓶自己生起来的,这个是颠倒的。它能够承载花是要因缘所生,如果这个花瓶丢到火里面去,温度升高了,它的相貌破坏了,它就不能承载花了。所以花瓶是自己不能决定它的性质,要待众缘。
我们这一念心也是一样,要等待众多的因缘,才能够生起各式各样的活动。所以既然是因缘生,龙树菩萨说“我说即是空”,是这样的情况安立做空的。这个就是观察这一念心只是因缘的和合,虚妄有生。这是一个观法,这样的观法是比较微细。
其次有另外一个观法。
第二个观法:析空观
正妄生时:仍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未来。
前面的无生观,这个性空观,是观烦恼它生起的根缘。它是怎么生起的?原来它没有生起,它从来就没有生起。这以下是说,它生起了以后到底在哪里?从现象上来观,它已经生起了。那么生起,它的时间,它的空间是在哪里?
先看它在的空间,“正妄生时,仍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它也不是在身体里面,因为我们身体里面是心肝脾肺肾,这些血肉之躯四大假合,找不到那个明了的心识,找不到。也不在身外,当然你要是说这个心识在身外,那跟我们身体就没关系了。当然也不在中间,觅之了不可得。从空间来观察,身内、身外、身的中间,找不到心的活动。
从时间上来观,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未来。这个是比较重要的,就是我们讲观心无常。这观心无常,它是把现前一念心识分成三个阶段——“过去、现在、未来”来观察。过去已经灭了,当然这个是容易理解的,它不是过去,过去心不可能。未来未生,当然未来心也不可得。
现在心怎么不可得呢?因为我们现前这一念心识是刹那刹那生灭,刹那灭。这个刹那生灭就是说,它的体性生起,当下就消灭,它没有一个住相。比如我们现在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你讲这句话的时候,那个心情已经过去了,你是在形容你前一刹那的心情。从现前一念心识的刹那生灭来说,它也不是属于现在,因为它没有住相。所以说它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结论:觅心了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我与汝安心竟”。
“觅心了不可得”,这句话对我们的修行是很重要。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是以因果来调整自己的心念。但是只有因果的观念来对治习气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会认为说,这个习性是不能改变的。为什么呢?我的个性就是这样嘛,我,这个生命体是有一个我,这个我是不能破坏的,这些个性都是我所,就是我爱见痴慢的这些眷属。有时候起正念,有时候起烦恼,这个都是坚固不能破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