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3 / 7)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8 13:10:38
        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无因生。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第一段就是“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无因生,如是因缘,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一段是蕅益大师引用龙树菩萨的《中观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它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龙树菩萨的《中观论》,这个诸法是遍一切的色法、心法,当然也遍一切的有为、无为。蕅益大师主要是在观现前一念心识,观这一念心。说我们这一念的妄想在活动的时候,它到底是有生,还是无生?这个有生和无生,在《中观论》有一个名词叫有自性和无自性。我们先假设这个烦恼是有自性,这个烦恼有自性,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有因缘生,第二个是无因缘生。

        第一、有因缘生——自生、他生、共生:如果有因缘生,它有三种情况,它是自生、还是他生、还是共生呢?就是有因缘生有三种情况,离开三种情况,没有情况。

        (一)自生:假设它是自生,说这个贪嗔痴的烦恼不必假借外境,自己能够生起,自体能够生自体。这种观念,事实上我们从现量的分别可以看得出来,当我们内心去分别所爱的境界的时候、爱的人,我们心中是起欢喜心的;我们这一念心去分别所不欢喜的人,我们的内心是起嗔恨心。这可见得我们这一念心的活动的状态,是受境界影响的,这个我们平常很容易感觉得到的,心随境转。所以说这一念心单独地能够决定自己的体性,自己能够生起自己,这个观念是不能成立。因为我们这一念心很明显的深深地受境界的影响,它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性质,不可以,所以不能说它是自生。

        (二)他生:不是自生,是他生的吗?他体所生。说这个外境把我们这一念心给创造出来,说这个色法把心法创造出来,是这样子吗?比如说,我们内心去面对这些食物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我们所欢喜的食物。当然有时候在某一种因缘之下,我们这一念心遇到所欢喜的食物会起贪;但是有时候我们吃得很饱了,或者这个东西事实上刚刚已经吃得很多了,我们这一念心跟所爱的食物一接触的时候,这个贪烦恼不活动,甚至于有一种厌恶的心生起。所以说他体的境界能够生心,也不能成立。为什么同样一个境界,他生起的心会不同?可见得境界是生起这一念心是不能成立,所以他体也不能生这一念心。

        (三)共生:自体也不能生,他体也不能生,共生当然是更不能生。所以说我们这一念的烦恼它不是自己生起,也不是他体生起,也不是共同生起,那么有因生就不能成立了。

        你说无因生,无因生当然更不能成立了。我们稍微懂一点因果的人,都知道一切法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一切法不会自然就有的,这不是自然外道。烦恼自然会生起,这个一般人是不能接受,所以无因缘生当然是要破除的。那么它不是有因缘生,也不是无因缘生,那结论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就是无生。

        就是说这些烦恼的活动,我们不要去看它的相貌,深观它的体性原来是无生,它只是一种虚妄的活动而已,并不是我们刚开始认为的它是如此得真实,如此得坚固,不是。

        道安大师,东晋弥天释道安,道安大师他一生弘扬般若经,创立了一个“本无宗”,一切法本来就没有。这个本无宗它立了一个宗旨,说“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我解释一下。一切的诸法,这一切诸法包括了生死的杂染法,也包括涅槃的这些清净法,那么这些法本性来观察是空寂的。我们一般人的思想是认为说,哦,这个法生起,这个人出生了、这个人老了、病了、死了,这个是从现象界的观察。但是当我们深观它的体性的时候,其实它从来就没有生起,就本性是空寂。不是说它生起以后死亡,不是,它一开始就无生。

        因为你说它生起,它有自性生起,那么它怎么生起呢?它自生,是他生,是共生呢?我们找不出它一个生起的一个因缘,所以结论它是无生。所以“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正是说这句话,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个有生是虚妄的,是一种表相的有生。

        这个无生的道理,在佛法是通于小乘,也通于大乘的中观,通于唯识,通于天台,这个无生道理是通前通后的。你看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他讲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即空,当然通于中观的“一切诸法,本性空寂”的即空;这个即假呢,一念心性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智者大师说什么叫做心具十法界呢?他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从无生理,所以性具十法界。我们这一念心因为无生,所以这一念心它性具十法界,它有任何的可能性创造地狱的法界,有任何的可能性成就佛法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