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云“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者——谓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罗汉无有。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就是有三种的因缘,能够使令这个染污末那无有。这个“无有”,在《成唯识论》强调一个观念,不是说恒审思量都没有,而是染污的恒审思量停下来,清净的恒审思量出现。说这个第七意识的思量,在有漏位思量第八识为我和法——我执法执;那么在这个转依位——在无漏位,它是思惟二空平等之理。同样是思量,但是它的功能不一样,一个是染污末那,一个清净末那。所以这个地方的“无有”是指的染污末那无有,清净末那出现。
那么染污末那的无有是有什么因缘呢?有三个因缘:第一个是阿罗汉,第二个是灭尽定现前,第三个是出世的智慧出现的时候——出世道。在这三种因缘出现的时候,染污的末那能够暂时、或者永久的没有。
我们看蕅祖的解释,先看第一个阿罗汉无有的情况。谓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罗汉无有。我们会说,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染污末那,什么时候停下来呢?就是在二乘的无学,方得永断。这个地方是指二乘的圣人、无学的阿罗汉,或者是缘觉,要入了无余依涅槃才算,入了无余涅槃的时候,阿赖耶识、异熟识都停下来,永断。
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无功用行我恒催”,这个时候完全不活动了。这阿罗汉无有,阿罗汉这个地方指的是包括二乘的无学,也包括菩萨的八地,菩萨的八地也叫阿罗汉。因为什么?无生了,阿罗汉就是“无生、杀贼、应供”,就是他已经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了。不像我们“恒转如暴流”,这个水流一直往前进;他那个水流是停下来了,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所以八地的菩萨也可以称为阿罗汉。
第二个,灭尽定无有。
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故云灭定无有。
阿那含圣人是三果圣人,或者初地以上的菩萨,假设他入了灭尽定。当然这个地方是指在人的时候,他有时候觉得心思太散乱了,第六意识,他想让第六意识休息一下,入了灭尽定。入了灭尽定的时候,第六意识停下来,这也能够暂时伏灭染污末那。就是他在禅定当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灭尽定出现的时候,也能够暂时地伏灭。当然他从定中出来还是一样,“俱生犹自现缠眠”。
第三,出世道无有。
声闻初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亦暂伏灭,故云出世道无有也。
这个“出世道”,苦集灭道的这个道,通往涅槃的道路,包括了戒定慧,但这个地方主要指的是智慧,出世的智慧出现的时候。声闻的初果以上,或者菩萨初地以上。当然这样的一个圣人,他有时候会出观去做很多事,有时候事情忙完以后到佛堂会入观,入这个根本观,这个时候“真无我解”出现了;或者是他从空性出来以后生后得智,这个后得智也带有根本智的气息。所以根本、后得这两种无漏的圣道现前的时候,他也能够使令染污末那,某一部分的染污末那暂时地伏灭,这叫“出世道无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