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阿罗汉,或者是三果的圣人入灭尽定,或者是初果、初地的菩萨入根本观的时候,因为这三种因缘都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出现,所以能够暂时地破坏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我相法相,使令恒审思量的功能变成正常一点,跟真理有几分的相应,所以“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这样子。
这个附表,我们就对“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还有一些要分别的,下一堂课再详细地分别,先讲到这。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灭尽定是三果就可以入灭尽定了;但是他不能入无依余涅槃,这个灭尽定和无依余涅槃不一样,懂吗?灭尽定是这个人是一个三果的圣人,他在禅定当中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四空定,然后进一步入了灭尽定,在灭尽定当中他我空的智慧现前,叫“想受灭无为”。他把第六意识和第六意识的心所都停下来,这个时候只有第七、第八。但是这个是暂时的,他还要从灭尽定出来。那三果的圣人和四果的阿罗汉在人间的时候,他一口气在的时候,都可以入灭尽定,但是三果的圣人不能入无余涅槃,这两个有差别。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我们修行有根本法门和助道法门。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也不一定说要修我空法空,不一定,先思惟业果,先相信这个生命是有轨则的。不是说外道所说的是上帝创造的,反正你要快乐,向上帝祈祷,向大梵天祈祷,不是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这个生命的轨则是有善业和恶业所创造,有善业到人天去了,恶业到三恶道去了。我们刚开始先思惟这样的道理,就是业果的道理,使令我们断恶修善,使令我们皈依三宝。
说这个罪业太多了,我们无量无边的罪业,那这个当中谁是我们的皈依处呢?财富不是皈依处、眷属不是皈依处、世间的这些五欲都不是皈依处;哦,佛法僧是皈依处,佛法僧能够帮助我们断恶修善。我们刚开始从业果的思惟,使令我们皈依三宝,断恶修善。慢慢慢慢我们身口意的罪业会减低,这个罪业是扰动性的,善业会增长,内心就有一分的堪能性了,就有几分的寂静。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会想,哎呀,世间的因因果果错综复杂,很多事情用因果是不能完全解决。我们有时候会注意,虽然很注重因果,但是很多的事情很难讲清楚的,世间上的事情是很难做圆满。如果我们完全存在于因果的道理上,心还是不安。这个时候我们会找一个更深的安心法门,说我如此的重视因果,但是人事的处理,各式各样处理,还是不能面面俱到。这个时候我们会发觉,所谓的皈依因果还不够,继续地皈依,就皈依更深的法,这个是皈依空性了。
我们从空性当中,就把这一些的善业恶业的分别,这些戏论都停下来,就观一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内心跟空性相应的时候,这些戏论停下来,我们就找到一个真实的安住处了。说这些人我是非、成败得失,在空性的角度当中都不可得,心中是无所得的。善也不可得,恶也不可得,快乐也不可得,痛苦也不可得。就是我们会从因果的道理,更深一层地学习空性的道理,而这样的皈依处就是真实的皈依处。
那个姚兴皇帝,很难得的,他后来学佛了研究《维摩诘经》,专攻《维摩诘经》。他有一次在宫殿里面跟大臣议事,他要提出一个主张,所有的大臣都反对,内心很不快乐,我做了皇帝还是不自在。下了殿以后到养心殿读《维摩诘经》,内心停下来。他跟他弟弟说,这个《维摩诘经》是朕七神之宅也,七神——我内心的安住处,七神之宅。这个房子,这些宫殿不是我的皈依处。他能够讲出这句话:《维摩诘经》是朕之七神之宅,这个宅是房子。说我们很多事情,世间上有为法是很难做圆满的,如果我们刚开始存在有相的境界,心是不能完全安定下来的,心中的挂碍是继续活动。
所以当我们观察一些法空的时候,你会发觉那种感觉,跟你思惟业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是一个绝待圆融的境界,那是一个无我、无我所的境界,在那种境界里面,不生也不灭,也没有垢、也没有净,也没有增、也没有减,那是一切法不可得的,所以那是一个绝待的境界。佛陀的意思,这个是我们的皈依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