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爱执藏现行位——谓圣位菩萨七地以前、二乘有学及凡位一切异生,此位之第八识名“阿赖耶”。无始以来,为第七识爱执为“实我”、“实法”、“我执”永不断故。
我爱执藏的现行,是在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是圣位的菩萨,大乘的菩萨,七地之前。在七地之前都叫我爱执藏,八地就不是了。二乘的有学位: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这都是属于有学位,有学位才是属于我爱执藏,无学就不是了。还有一切的凡夫,一切的异生。这个异生就是凡夫,凡夫的身心世界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各式各样的业力、各式各样的果报,惑业苦的差别。
圣人的情况就是同生性,是同样的依止一个清净的法身。不管他学唯识、学中观,方便有多门;悟入到空性的时候,那是“我等同入法性”,那没有差别。但是在凡位就不一样,每一个人烦恼的厚薄都不一样、业力也不一样、果报也不一样,所以叫异生。
这三种情况,第八识都有阿赖耶的功能,都有我爱执藏。为什么呢?因为无始以来为第七识爱执为“实我”、“实法”,我执相续地没有断灭的缘故。所以这个阿赖耶的功能,它只有到第七地之前,到八地以后阿赖耶就破坏掉了,也是在有学位,阿罗汉也没有阿赖耶了。这个阿赖耶的功能一破坏以后,分段生死就息灭了。
二、善恶业果位——谓从无始凡夫位乃至菩萨金刚无间道、二乘有馀依位,此位之第八识名“异熟识”,乃过去善恶业所感总报无记之“异熟果”故。
这个异熟的位就比较广大了,比较宽广,这个异熟位比较广。从无始凡夫位,到菩萨金刚无间道。这个金刚是指等觉菩萨的后心;初心、住心、后心。等觉菩萨的后心,他入一个禅定特别提坚固,就像金刚一样,破坏一切法,不为一切法所破坏。到无间道,这个无间道是约断惑,下一刹那就是解脱道,这个解脱道是约证真。一直到无间道这个时候还是异熟,无量无边的业力都还在的。
二乘有余依位,说这个阿罗汉已经成就涅槃了,已经是涅槃了,但是他的色身还在。这个时候这个阿罗汉有时候去托钵,中暑,有一些苦恼的境界出现,或者甚至于有一些生命的危险。这表示说,这阿罗汉还没有入涅槃之前还要去受果报,因为他的异熟功能都还在。这个时候的第八识都叫异熟,是过去善恶业所感总报的无记异熟果故,他还要去受过去所做业力的这些果报。所以这个异熟可以说是从佛以下,从阿罗汉入涅槃——入无余依涅槃之前,都还有异熟的功能。
三、相续执持位——谓从凡夫乃至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此位之第八识名“阿陀那”,即“执持识”,能执持一切万有之种子及五根等不失故。
——糅合《成唯识论》——
这个相续执持位,是说从凡夫到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就是通凡通圣。前面的阿赖耶和异熟都是凡夫,九界凡夫才有;但执持识通于凡夫、通于圣人、也通于佛陀的利乐有情。怎么说呢?因为这个时候第八识都是阿陀那,阿陀那翻译成中文叫执持,执持一切万有的种子和五根身,使令它不失的缘故。
唯识学很明显地说明,我们成佛以后,佛是有生命的,很明显,执持识,就是阿陀那识。这样的思想,在小乘的学者和中观,不明显提说佛有明了性,不明显。只有在大乘的唯识、还有法华、涅槃的思想,才明显地提到说成佛以后,这个佛是一个有生命的自体,是有明了性。而这样的明了性安立作阿陀那识,这个识就是了别,它也能够执持佛陀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这些善的种子,和佛陀清净庄严的根身,所以一切种识的功能就通凡、通圣、通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