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是说世俗谛跟胜义谛之间的融合关系了。你看彻悟禅师,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看他的传记来说,这个人一开始是个读书人,他不到二十岁就中了秀才。二十出头的时候要考举人,生一场大病。生场大病体悟世间无常,放弃了世间的功名,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学过《圆觉经》、《楞严经》、《法华经》,还有《唯识学》,性相二宗都学过,后来到临济宗的禅堂去参禅,开悟了。临济宗的祖师往生以后,就把这个祖师位交给彻悟禅师。
他接了祖师位也经营了一段时间,有一天突然间集众,在大众当中宣布,我从今以后改信净土。那这件事情引起整个禅堂的惊讶,他的几个师兄弟就不服气,就出来说师兄,师父临命终的时候把祖师位交给你,要你领众大家修禅,你现在改变你的宗旨,这是不可以的。彻悟禅师说,我的心里已经决定了。那么他师兄弟说:好,我问你一句话,你回答得出来,你改信净土,我没话讲。他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娑婆世界如梦幻泡影,极乐世界如梦幻泡影,你为什么要放弃娑婆世界,选择极乐世界呢?因为都是如梦幻泡影,你道一句。
彻悟禅师说,是的,从缘起的角度,一切法无自性,都是梦幻泡影,就像做一场梦,醒过来都没有,觅之了不可得。但是这两个梦的作用不一样。这娑婆世界的梦,添梦者也,你越做越糊涂了;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极乐世界你带业往生,到那个地方无明没有破,你还是会认为有一个我。我往生极乐世界,我见到阿弥陀佛,都有一个我的执著,还是梦幻泡影。但是极乐世界的梦幻泡影是醒梦者也,你在极乐世界所接触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它能够使令你念佛念法念僧,它有醒梦的功能,它这个梦中有一种圣道的力量在里面。娑婆世界使令你堕落,添梦者也,所以这两个梦是不一样。欸,他一下回答以后,他师兄弟没话讲了,同样是梦,功能不同。他带着一部分的弟子离开了临济宗的禅堂,就到红螺山资福寺建立了一个净土道场。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有时候很难能够中道。有时候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慢慢慢慢把心中的执著给停下来,会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过去执著有一个我、有一个法,很多的挂碍很多负担,现在观一切法空以后心中的分别少了,有一种少分的自在力。但是慢慢慢慢对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忽略了,不知道说“以无性故,得成缘起”,这句话很重要。说我们观一切法空,同时要能够善知取舍,因为这个空的安立是约无自性安立的。观一切法空,但是炽然地厌离娑婆、炽然地欣求极乐,应该是这样子,才合乎佛法的中道理论。
所以蕅益大师这个地方就讲得很清楚了,“由无性故,得成缘起,于缘起中,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纤毫不滥”。这句话是非常重要,观一切法空,炽然地断恶修善;观一切法空,炽然地厌离娑婆世界,炽然地欣求极乐,应该是这样子,这样才合乎唯识的整个阿赖耶缘起。
那么到这里,我们是把整个第八识的有漏位,以“恒转如暴流”,把第八识做一个总结。也可以说是把整个生命的现象,这个不常又不断,以唯识的角度把它发明出来。大家有没有问题?
好,我们再看第十二。最后一句话:阿罗汉位舍。前面的是讲到有漏的第八识的一个状态,主要是以三相——自相、因相、果相,来发明阿赖耶识的相貌,这个都是讲的有漏的第八识。以下是讲到无漏的第八识,第八识的一个转依的情况。看蕅祖的讲义。
十二、云“阿罗汉位捨”者。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即声闻乘之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为阿罗汉。尔时此第八识不復名阿赖耶,但名异熟及一切种。若至如来位中,并捨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
这个道理,大家容易了解,我们看:附表八——三位功能
这个地方是讲到第八识,它的转依的一种三个位次。第八识的名称是约功能安立的,不像前六识,前六识是依它的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它是依根来安立它的名称,所依的根;但是第八识是功能受称,它有什么功能,就安立什么样的名称。
第八识所表现的功能主要的有三个:第一个是我爱执藏的功能,我爱执藏,这个我爱执藏就是阿赖耶识;其次善恶业果位,善恶业果就是异熟,异熟的功能;第三个是相续执持,就是一切种识,这三个。这三个也可以说是自相、果相、因相的意思,我们看阿赖耶识的转依的情况。从我爱执藏现行位来说,它什么时候转变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