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孔夫子不是历史上的偶然,绝对不是说今生才有生命,他就有这么高的智慧,说是“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这是多生多劫熏习的串习。说是: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一个人他今生有这么大的善根,他一出家就欢喜拜佛,欢喜打坐,他一出家就欢喜研究戒律。这是怎么回事呢?“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就是阿赖耶识它有一种相续保存您多生多劫善根的功能,今生只是您过去生的相续,不是今生才学习的,这个是讲这个第八识在因地上恒常相续的功能。它把您过去善恶的功能,全部保存下来,在您今生的一念心识当中表现出来。这是说明这个“恒”,不管是果报的相续,不管是因地的相续,这个第八识有这种从无间断的功能。这样子当然就构成了因果的相续了,这是讲世俗谛。再看这个“转”: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这个地方是发明这个胜义谛,这个转就是说:这个初能变的第八识,是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它是有变化的。从果报上来说:“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因灭果生,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从粗分来说:就是我们前面一期的生命结束了,我们前一生可能是一个天人的果报。天的这个五蕴,一种尊贵的有堪能性的色、受、想、行、识,结束了以后,变现一个人的色、受、想、行、识,这是表示“因灭果生,非常一故”,生命的果报体是会变化的。假设从细分来说,它每一个剎那都是在变化。比如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但是您讲出这一句话的时候,您形容的是您前一剎那的身心世界,您话讲完的时候,又是下一剎那,这种快乐的相貌可能是增长了,也可能减少了。所以说第八识在释放果报的时候,它是顿生顿灭的,它是非常一故,它不是恒常不变的自性,它是有生灭相的,这是从果报的这个“转”。
再看这个因地上的“转”,“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我们内在的功能,善恶功能它能够受前七转识的熏习而能够改变,虽然我们今生传承了过去善恶的累积的一个功能,但是我们也可以靠今生的努力来改造它。
中国的古书说了一件故事:清朝有一个秀才,这个读书人是有德行的人,他准备要去考举人。他是一个贫穷秀才,在古时候十年寒窗苦读,他就到人家读书的地方去读书,早上从家里面到读书的地方,晚上再从读书的地方回到家里面,这当中要经过一个神庙。因为这个读书人他有德行,他走过神庙的时候,这神要站起来,这个威德召感神站起来。
一两天还无所谓,经常这样子走,神就不耐烦,不耐烦它就给它的信徒说,晚上托梦说:你要想办法把我前面砌一道墙壁,他说:怎么呢?这个读书人经常走来走去,我站来站去很不方便。好吧!既然神这样交代,信徒就去筹备钱,墙壁砌到一半的时候,神又托梦说不要砌了,把墙壁打掉了。怎么回事呢?这个秀才前一段时间做了一件损阴德的事情:有夫妇要离婚,他去为人家证明离婚这件事情,使得家庭破碎。他损了阴德,他现在走过去,我不用站起来,因为他的威德丧失掉了。
说是“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现在的功能就是不决定的,事在人为!说您今生“书到今生读已迟”。我今生听闻佛法都听不懂,没关系,阿赖耶识是受熏的,它本身是无记性的,它本身没有善,它本身不是聪明也不是笨,就是您肯努力它就会改变。您过去生的善根很钝,今生您愿意努力,您的内心当中“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您的功能就能够增长广大。您前生很精进,您今生善根很强,这件事也不决定,您要是骄慢懈怠就会退步,就会退转。
所以说第八识在持种的时候,也是在因地上,也是剎那剎那变化,“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是这个意思,它在因地上的持种也是变化相的。当然,这个变化就是说明一切法是无自性的,我空、法空的真理,从这个地方也看出这个消息。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这一段是总结了前面的内涵。“恒”是遮止断灭见,说明因果是可以相续下去,不断灭的,那“转”呢,又表示不是常见,生命是由因缘生的。譬喻讲是个暴流:急速的水流,一方面恒常相续、一方面前后变化。因果道理是法尔如是,不是上帝创造的,只是三世诸佛发现了这个道理而已,因果的道理,“恒转如瀑流”,它是法尔如是的。恒转如瀑流,这一段大家有空可以看看,若要详细,《成唯识论》讲的非常详细。
当然,在空性方面呢,《唯识学》讲空义,与中观及小乘的学派是一样的,“我等同入法性”。但是讲“转”的时候、讲“恒”的时候,讲因果的相续,则《唯识学》讲因果法则讲的详细,比中观讲的详细。我们后面会讲到十二因缘法,从唯识的角度探讨十二因缘,那讲的非常深入、非常详细,这是《成唯识论》的因果法喻门。关于这一点,我们看注解的部分,祖对于这一段的开示做个说明。这大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的说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