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科《成唯识论》所安立的名字叫“因果法喻门”,我们把标题作一个解释,先解释因果。第八识是一个初能变,它现前这个剎那剎那的一个心识,是一个“藏”。“藏”在因地上当然是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在果报上,它执受一期的果报,所以它也是一个因,也是一个果,同时是一个因,同时也是一个果。这个法喻门,这个法就是义理,讲这个道理。喻就是譬喻,把道理用浅显的譬喻使令我们了解,叫喻。法喻双举,这样子能引导我们去看到生命的真相,通达诸法实相,所以它是一个门,就是说透过法喻的双举,使令我们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以它有通达义,叫门,因果法喻门。
首先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了一个问答:
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阿赖耶,这初能变在有漏位,叫阿赖耶,叫藏识,它是断灭的呢?或是常住的呢?凡夫的思想是对立的,它不是断就是常。我们看《成唯识论》的论师怎么回答?
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说是它也不是断,也不是常,这当中我们可以用恒跟转这两个字来说明阿赖耶识,这个“恒”是发明这个世俗谛的道理,因缘果报的道理;这个“转”是发明胜义谛的道理,我空法空的真理,说明这两件事情。这以下详细的说明。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先说明这个“恒”。“恒”就是说这个初能变,它从无始劫以来是一类相续的,这一类相续,指的是它是无记性,它永远保持无记性,它不造善也不造恶。那么“常无间断”,其实这个“恒”就是指“常无间断”的意思。它的功能是一直相续的,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您晚上睡觉,这个初能变都是相续的。常无间断开出来有两个部份:
第一个讲果相:“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它是整个三界六趣生命的一个根本。说我们今天是一个人的果报,我们依止人的这个第三能变的了境能变,造了很多布施持戒的善业,但是我们的果报体还是一个人,没有到天上去得果报。这表示这个第八识有一个恒常执持我们一期果报的功能,它这个果报体被执持没有间断。不管白天,不管晚上,只要业力还没有释放完全,它对这一期的果报就有一种恒常执持的功能,使令果报不会间断。所以说它在果相上有执持一期果报,使令这一期果报不失不亡的功能。这是它“恒”的第一层意思,在果相上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其次在因地上,“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它的体性特别坚密,能够执持无量无边的种子,使令它不失不亡。只要我们前六识一动,这个就是一个业性了。这个业它就把它保存下来,永远不会失掉。除非得果报,否则在得果报之前,这个业性是不会消失掉。
这个中国的孔夫子实在是了不起,他能够传承中国的这个道统,把这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个道统、这个周礼继承下来,而且把它发扬光大。他用仁,仁爱的思想去充实了礼。因为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但是孔夫子发现所有违背礼的人都是士大夫,都是一个通达礼的人,做出僭越礼的事情,都是士大夫,不是那些没有读书的农夫。孔夫子就思考:一个明白礼的人,他反而做出僭越礼,这当中有问题,所以他提倡以“仁”为本,就是一个礼的推动,一定要有一个爱人的心,假设我们今天没有一个爱人的心,这个礼就被漤用了。这个仁的精神表现在君王就是忠,表现对下就是慈爱,所以他从这个仁开出了五伦: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等。孔夫子这样子当然是很大的突破,把中国的这种文化的思想,这种表面上的礼节,用这个慈悲心的仁,一种爱人的心情,把这个礼充实了,使令这个礼更有生命力了,更务实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