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3 / 12)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8 13:10:38
        我们知道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识,这个初能变,是说明我们的心识的最初的源头,有关这个补特伽罗有情众生的本性。在战国时代的儒学大师提出两个看法:这个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道理知道人性本善?孟子说我们一个人看到一个小孩子掉到河里面去,我们内心当中还没有生起名利一个的动机,我们很自然的会生起恻隐之心。在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思考这个小孩子跟我有什么关系?跟我有什么样的因缘?但是我们很自然地就会生起一个悲愍心。他认为这是人的本性,所以人性是本善的。人性本善,它为什么它起恶念呢?那是后天的熏习而有的,所以我们可以假藉这个礼乐的熏习,把后天的恶法给消灭掉,孟子是这样的看法。

        同一个时代,儒学大师这个旬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怎么知道呢?说我们一个人现前的一念心识,我们造恶业很容易,但是要造善要勉强,这个恶法的势力强大,善法的势力薄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所以我们的本性是恶的,为什么它会起善念呢?善念是后天的栽培。所以旬子主张,我们应该透过克己復礼,来调伏自己本性里面的恶法,人之初,性本恶。

        《唯识学》的意思是:人之初,性本无记,阿赖耶识是无记性的。就是我们一个人的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说我们一念心识,在最初能变的时候,生命开始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心识是无覆无记的,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您今生的善恶念头,都是后天的熏习而有的,从《唯识学》的角度讲这个初能变的本性是无记性的。

        关于这一点,天台智者大师对于第八识的无记性他提出了一个譬喻法。他说这个第八识的无记性就像虚空一样,它本身不是光明,它也不是黑暗,但是这个虚空如果跟黑暗相应,它就现出暗相。虚空如果跟光明相应,它就现出光明相。虚空的本身是非善非恶的。第八识亦復如是,假设我们用戒定慧去熏习它,这样子它就出现了光明。假设我们前六转识的这个第三能变用贪瞋痴来熏习阿赖耶识,它就出现黑暗。换句话说,这个无记性它的一个特色是:它对于恶法是没有对治性,无覆无记就是这样。就是说光明能对治黑暗,但是虚空不能对治黑暗。它对恶法没有对治性,它只有容受性,它接受善、恶法的熏习,来保存它的功能。这个这是讲到是无覆无记,说明初能变的一个体性。

        再看第十科:心所灭亡门,前面是说明第八识心王的活动,它主要是三相,三相当中开展出它的受用跟它的体性。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心王所带动的心所。

        十、云“触等亦如是”者。谓“触”等五个心所,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

        这个“触等”指的是五徧行,就是阿赖耶识的这个“藏”,这个明了性这个藏的功能它一动的时候,它不是单独活动,夹带了“作意、触、受、想、思”这五个心所,广泛的在根身器界种子的境界了别造作。我们这个时候是说明它的这五个心所的情况是“亦如是”,什么叫亦如是呢?这当中有两个内涵:第一个亦如第八识唯是无覆无记所摄,就是它的体性也是无记的。第二点所缘行相也是不可知的,是非常微细,了别性也是不可知。阿罗汉在高深的灭尽定当中,都不能够发觉这个第八识跟它的触、作意、受、想、思的活动状态,阿罗汉在高深的禅定,都不能发觉出他的活动。触等亦如是,也是一样微细不可知的。这是说明心所灭亡门,心所与心王是同时相应的。

        第十一科,这一科“恒转如瀑流”,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前面初能变有漏位的相貌做了一个总结,说是第八识的初能变在有漏的凡夫位,到底我们怎么样来了解它呢?

        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恒”谓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暴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

        关于这一点,看附表七第十三面,我们把《成唯识论》乃至《观心法要》的内容,作个说明,这一段等于是对于生命的相貌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附表七因果法喻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