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5 / 10)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8 13:10:38
        触等已如初能变释。

        有些人可能没有学过百法,我们也大致的再把他复习一下,我们看五十一个心所性业表:

        这个《唯识学》他把我们内心的差别的情绪的作用归纳成五十一个心所,每一个心所有一个体性,跟它的业。“业”就是指它的作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把“性”跟“业”的关系说明,说是火这个法它的体性是热性的,所以我们的身体跟火接触,会感到热的感受,它的体性是热。它有什么作用呢?“熟食除暗”,它能够熟食,把食物煮熟,能够破除黑,这个是它的作用。但是它的体性是热性。这五十一个心所亦復如是,它每一个心所的相貌都有它内在的体性,跟它表现出来的作用。先看徧行:

        (一)徧行五

        徧行的意思,“徧”当然是普徧,它能够普徧的在一切的时空当中活动,它活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叫“徧行”。

        徧行有五个,先看第一个:作意。警觉应起心种为性。引心令趣自境为业。这个“作意”的主要体性,就是“警觉”。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它能够把阿赖耶识的种子把它警觉,变成一个现行的活动。当然这个警觉也可能是如理作意引生的,也可能是不如理作意。譬如说我们现在打妄想,打妄想可能打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开始觉得不对:我现在应该念佛才对啊!不要把时间空过了,打妄想只是会累积生死业力的。我们这个时侯产生作意,警觉,把我们曾经在阿赖耶识当中曾经有念佛种子,这个时候把念佛的功能把它叫起来,睡眠的种子把它叫起来,把它警觉,使令它生起现行。所以这个警觉就是使令种子位的功能,变成一个现行位的功能,叫“警觉”。它的业用呢?它不但是警觉,“引心令趣自境”它能够引导这一念心趣向所缘的境界,也可能趣向三宝的境界,或者趣向五欲的境界,这个是“作意”。

        第二个是触。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警觉以后,它第二个是跟境界正式的接触了,譬如说我们讲念佛:“一句弥陀念、诵、听”,“念、诵、听”,这句话是说:念从心起。念从心起其实就是一个作意,这个时侯念从心起就是一个作意的心所活动了,这个时侯没有佛号的声相,没有声相当然不能接触啦,怎么办呢?声从口出,靠着嘴巴的振动,创造一个声相,创造一个我们所归依的境界,佛号的声相。然后音从耳入,在里面把它听回去,您听回去的当下,这个时侯您这一念心跟佛号正式的接触,正式的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时候,所以叫“触”。

        我们作意以后,就正式跟境界接触,触了以后就有:受。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欲为业。这个“受”,就是会有感受,我们跟佛号接触,当然是有寂静的感受,有欢喜的感受,因为佛号是功德法聚。

        感受以后就会想啦,这个时候有各式:想。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这个“想”它能够把外在的境界,转成我们心中的影像,这个外在的境界,譬如说这个佛号是一个存在外在的境界,这个声尘,它把声尘转成法尘,怎么转呢,就是靠这个“想”。想的转换主要是它要安立名言。譬如说我们今天看到一尊佛像,佛像是一个色尘,它不是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但是第六意识很厉害,它能够透过眼识的帮忙看到佛像以后,它能够安立名言:喔!这尊佛像有一双眉毛,一个鼻子,嘴巴,白毫光,有各式各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我们透过这样的名言安立,就能够在心中生起一个佛像的影像。把外在的境界转成心中的影像谓之“想”。当然这个想,主要是名言的安立。

        想以后就是思了:思。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就开始造作,就开始造业的意思啦,也可能带动造了善业,也可能造了恶业等等。

        五徧行在这个地方是根据这个,这个表是忏公师父编的百法的表,这个五徧行是根据《瑜珈师地论》的次第,它是作意、触、受、想、思。如果是根据《成唯识论》的次第,它是把触放在前面,触、作意、受、想、思。这个地方有什么差别呢?古德解释说:《成唯识论》把触放在前面,这是约凡夫安立的,凡夫的作意是由触来决定的,说我心中跟什么境界接触,我就生起什么作意,我心中没有目标的,我跟五欲的境界接触,我就不如理作意;我要来到三宝境界我就如理作意。凡夫的生命,自己是作不了主的,所以把触放在前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