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进了国子监,后来考中进士,留在大唐当官,一度归国,后来又返回唐朝,葬在长安。
唐穆宗时,设立“宾贡制度”,番邦可以向大唐推荐“宿卫学生”,被推荐的学生可以进国子监学习,并参加“宾贡科举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被授予“进士及第”称号。
然后可以选择回国,或者参加吏部遴选,留在大唐做官。
新罗崔致远考中后,担任过溧水县尉,给高骈做过幕僚,还写过《檄黄巢书》,最后回归新罗。
一直到唐末,宾贡进士有58人,即便是五代十国时期,登科的也有几十个。
北宋延续了这一制度,开宝九年,高丽金行成入国子监,后来进士及第,朝鲜王要他回去,他死也不走,官至殿中丞。
太平兴国五年,高丽康戬进士及第,留在北宋为官,还弹劾过寇准。
由于元末明初多年的战乱,科考就像动乱时期的高考一样,耽误了许多年。
当明朝第一次举办科举考试时,已经是洪武四年了。
这次开国第一考,最终有一百二十人考取了进士,其中有一位来自朝鲜半岛,史料中原话是“高丽国中一人“,名叫金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