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古无奈,只好答道。
如此又是两天时间,这两天里,送往乾清宫的奏疏如雪片般飞来,内阁的态度经过这么多天的时间早已经不是秘密。
一些原本还持观望态度的官员,这个时候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纷纷书写奏疏表达自己的态度。
有支持大同和议的,也有反对和议之人。
奏疏里虽然不敢对内阁阁臣进行攻讦,却都齐刷刷把矛头指向了此事件的始作俑者王崇古和方逢时,斥责其汉奸误国。
之前一直保持沉默的隆庆皇帝看到这么多奏疏,似乎也是有点慌神。
这次上奏的官员,可比之前任何事的都要多,不止是科道言官火力全开,朝廷各个衙门的官员这个时候都纷纷选择了站队表态。
除此以外,平时极少插手国事的勋贵们也是下场,纷纷上奏。
这些奏疏也是明显分成两派,分别以英国公张溶和定国公徐文璧为首,各自斥责对方误国。
隆庆皇帝本意其实也是被高拱、魏广德等人说服的,朝廷最重要的是什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