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长城,大多就是这样一点点建造起来的,可以说非常耗时耗力。
另外,古代烧砖也不简单,成本也不低,需要取土和采购大量燃料,非常耗费钱财。
所以大明一开始就只是选择制造一道土墙,分隔大明和蒙古的疆域,仅仅在一些关口才会在土墙外包砖,既好看也更利于城墙长久的保护。
毕竟,一座城郭可不是只用很短的时间,那都是千百年形成的交通要冲,自然需要更加严密的防守。
大明建国之初国力强大,拥有大量能征善战的将领和军士,自然不需要长城保护自己。
那时候的大明,不对外主动出兵就已经侥天之幸了。
只是随着永乐时代的结束,大明国力开始衰退,军事实力下降,才开始建造边墙。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明廷更加重视边墙,此后开始向边关拨银修缮城墙,其实就是在原有土墙之外开始包砖,同时也重修一些毁坏的城墙。
毕竟,在一些地势险要的地方,难免也存在一些豆腐渣工程。
或许未必是工匠偷工减料,而是因为实在没办法。
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