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而随便套用。
《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
这让他成为明晚期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或许也正是因为他离经叛道,所以科举之路才会断绝在会试。
李贽在姚安虽政绩斐然,但因为其思想不合常理,所以遭到来自上司的打击和排挤,为当时的社会权贵所不容。
他们罗织各种罪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当时与他针锋相对的有巡守道骆问礼、巡抚王凝,诬李贽「太坏风化」,声称「当以法治之」。
可见,当时云南的官场在王凝的治理下,还是比较混乱的。
不过此时,王凝焦虑的不是他和李贽之间的矛盾,而是来自京城的消息,让他胆战心惊。
如果说一开始他还对京城关注缅甸之事不以为然,可在他收到京中消息后,可就是另一幅样子了。
云南以外的宣慰司,老早其实就已经不受云南官府管辖,这责任可不在他头上,嘉靖朝那会儿就已经开始失控。
想想,朝廷的千户都死在那里,事后也没有追查,只是让那边斩杀几个所谓的「匪首」结案就可知局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