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蔡京被罢免,这种刚刚流通了两年的新币也被朝廷废除。
与第一种方法相比,增加货币面值无疑是更加科学有效的法子。
果然,“折二钱”普及后不久,东南一带的“钱荒”危机终于开始缓解,不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平民百姓,都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
此后,每当宋廷遇到“钱荒”,都会沿用这一方法,陆续推出了折三钱、折十钱等,直至后来首次发行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比欧洲领先了近三百年。
虽然交子的出现,在后世人看来是一场变革,很先进的变革,但在当时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钱荒发生前后,因为货币供应量失衡,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一方面,铜钱大量外流,市场流通的铜钱吃紧;另一方面,商品物价飞涨,尤其是徽宗时期爆发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
以粮价为例,宋神宗熙宁年间米价平均每斗七八十钱,到靖康年间已经达到“斗米二千”,甚至出现“米斗至数十千”的现象。
“钱荒”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按说货币流通少,物价应该下跌才是。
可是宋朝对货币的需求太大,所以劣币大量出现,比如铁钱,就是按照一比十的价格和铜钱进行兑换。
宋朝政府为了缓解当时铜钱稀缺的问题,规定了允许铁钱在蜀地流通,但是流通的量要按照铁钱和铜钱的比例规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