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036北宋经济危机 (8 / 10)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最后更新:2025/7/6 15:20:15
        这就好比后世的美元和人民币,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国广泛流通,正是因为中美两国进出口贸易繁荣之故。

        虽然宋廷制定了一系列律法限制货币外流,但还是屡禁不止,这就是为什么不论官坊铸造多少铜板都不够用的原因。

        民间钱荒,自然铜钱的购买力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物价上涨。

        包括李覯、王安石等在内的一批有识之士,很早就意识到北宋“钱荒”乱象的祸根,本质上源于铜币的面值低于实际价值。

        从这个症结入手,北宋先后进行了多次货币改革,主要进行了两个方向的尝试:一是降低货币的原料价值,二是提高货币的面值。

        北宋朝廷最先想到的办法,就是在铜币的质量上做文章。

        比如在铜币中掺杂其他金属,《宋史》记载,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的许申曾向朝廷建议,将铁与铜混铸,以减少货币中铜的含量。

        一枚铜钱可用三分铜、六分铁,剩余一分掺杂铅、锡等便宜金属。

        没想到投入生产的时候,才发现这种方法成功率太低,耗时一个多月才造出来一万枚,铸币工人苦不堪言,这种方案也宣告失败。

        后来就是减少小钱的铸造量,改铸相对省料的大钱、铁钱等。

        其实,北宋宰相蔡京对这一思路加以改进,采用黑锡和白锡掺杂在铜液中,制成“夹锡钱”在陕西一带推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