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琯知车战之利,可用于平原旷野之间,而不得车战之法,其败固宜。
敌骑长于奔冲,不尔,无有能抗之者!”
这两句话,尤其是后一句,却颇为关键,因为它直接点明了吴璘创立“叠阵”的动机与目的——在平原旷野间,克制长于奔冲的金军骑兵。
以吴璘为代表的西线宋军发明“叠阵”的目的,是为了在平原旷野克制金军骑兵,而这个战术层面的目标,又是为反攻秦陇这个战略目标服务的。
充足的马匹供应,是建立强大骑兵的基础,相形之下,宋军的骑兵却十分可怜。
北宋就已严重缺马,而南宋丢失陕西后,“使川陕马纲不通”,“马极难得”,导致南宋将领不得不想法设法补全这一缺陷,叠阵法也就应运而生。
事实上,由枪、弓、弩组合而成的步兵阵形,古已有之。
只是这条总原则虽然一直无太大变化,但其具体实施的过程,在各历史时期却有很大不同。
如唐代的步列队次序,是先弩手、次弓手、次枪刀手,弓弩攻击结束后,队列前排的弓弩手要拿起随身携带的短兵器,参与肉搏。
但到了宋代,由于募兵制的发展,士兵的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兵种间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致强化,这种情况慢慢发生了改变,就出现了枪刀肉搏兵器在前,弓弩等远距离抛射兵器靠后的队列编排次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