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盐场每年都是按照户部给出的天下户数进行生产,所以明初的全国六千万人口,到了明末依旧大体就是这么多。
但实际上,明朝此时人口早就翻倍,只是因为统计不准确所以朝廷并不知道。
但是做为最底层的官吏,虽然他们也不清楚这些数据,但是可以根据售卖的食盐大致推算出来。
朝廷按照六千万人口生产,发放的盐引哪里能满足需要。
盐场想法设法的增加供应量,但是盐引就这么多,所以每年盐政衙门就要和户部商议此事,想出理由处理这些余盐,或者说卖出盐引牟利。
明朝初、中期,食盐并不是普通商品,民间店铺里是买不到的。
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食盐都是有地方官府从盐运司提取出来,再按户头给甲长、里长按户分发下去。
实际上,那时候的食盐类似计划供应模式。
不过随着人口增多,食盐需求增加,盐商们发现其中有机可乘,所以“土商”出现。
鄢懋卿在提到运盐法则时说:“宜按地里远近,户口多寡,分上中下三则,某府几何,某县几何,派定成数,令各商运盐分投其地,有司责土商转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