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刘淮自然也不能耗费朱熹的一番苦心,他必须趁着大胜之威,快刀斩乱麻的解决所有事情。
离开孔府之后,刘淮对着身边的毕再遇说道:“毕大郎,我记得令尊毕公祖籍就是兖州?”
毕再遇正在一马以外左顾右盼,闻言连忙驱马向前:“正是如此,大郎君,我之前还回到兖州,寻过族人。”
刘淮沉默片刻:“找到了吗?”
毕再遇有些黯然:“我的年岁较小,家父之前也没有仔细说过家乡所在。而家父又是仓促离世,更是没了言语。北地战乱多年,再加上洪水泛滥,家乡早就不知道换了几茬人了,寻访多日,终究难以找到故乡。”
刘淮叹了口气,只能劝道:“毕大郎,你还年轻,终究还是能找到的。你今年已经十六岁了吧?”
“禀大郎君,再过一个月,就到十六虚岁了。”
毕再遇身材高大,在经历数场大战后,脸上也褪去了稚气,尤其在毕进战死之后,他更是沉稳了许多,任谁也想不到,他竟然只是一名十六虚岁的少年人。
这种少年人在山东义军内部其实并不少见。
比如刘淮的随身文书罗怀言,再比如已经搭好山东市舶司一大片摊子的王世杰,还有魏胜的二儿子魏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