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0章 民营航天的重大突破 (3 / 16)

作者:鸦的碎碎念 最后更新:2025/7/8 16:09:16
        当年我们发展带助推器的火箭,为的是解决液体火箭发动机高空点火不可靠的问题。

        阿美利肯和苏俄解决了发动机高空点火问题,都不会在运力需求明确的火箭上放助推器了。

        阿美利肯第二代洲际弹道导弹泰坦I、泰坦II,苏俄那边的第二代洲际R-9、R-16,全部回归单杆构型。

        因为这才是对的。

        再往后发展的主力运载火箭,苏俄的质子、N1,阿美利肯的土星1,土星5等都是单杆。

        当然你还是会有疑问,今天发动机点火可靠性早已经解决,但市面上还是能看到绑助推器方案的运载火箭。

        德尔塔系列、宇宙神系列,SLS以及未来的ULA火神,俄国的重型火箭能源、祝融星、安加拉三兄弟,华国的原长征系列。

        这里面主要由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从最初设计时就有助推器,通过加减助推器,或改变助推器数量,来实现运力范围的覆盖,以便尽可能减小因为运力不匹配带来的浪费。

        上面提到的美俄火箭基本上都是这个目的。

        比如毛子预期中于1990年代大量投入使用的重型运载火箭能源号为例,绑2个助推器是安加拉,绑2个助推器并且串联载荷是能源-M,绑4个助推是能源,绑8个助推是祝融星。

        我们的长征系列火箭的原计划也是模块化发展,甚至规划了2.25米和3.35米两型助推器,但因为一些原因,放弃了模块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