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举人 (4 / 4)

作者:夜深 最后更新:2025/7/10 15:29:47
        大明科举除会试外,无论是院试还是乡试都是各省自行考试,而大明各省的情况天差地别,相比文人辈出极度内卷的江南而言,北方和西北、西南地区的情况自然不如许多。

        其实这个道理和后世的高考是一样的,地方的学习环境包括知识面和信息来源等等,都远超内陆省份,自然这些地方的考分一般就考的高些。而内陆身份和偏远地区,因为文人较少,基础不佳再加上学习气氛和其他方面,情况就要差了许多。

        大明开国时期科举就因为这样的情况出过问题,导致太祖朱元璋时科举中榜者全是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都没有。这让朱元璋很是不满,还因为此事和主持科举的文官们闹起来了,最终因为文官坚决反对适当给北方学子一些名额的政策,使得朱元璋大怒之下杀了好几个官员,更贬斥了不少人。

        最终,朱元璋一言而决,自此大明采取了南北榜的方式来进行科举,这才平衡了南北科举学子差异过大的问题。而且这个政策也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如今大明依旧是用南北榜来进行科举取士,但就算这样相比北人,南方人还是占了绝大多数。

        就连会试都是如此,院试和乡试就更不用说了。南方文人辈出,虽在科举上有着优势,可因为读书人实在太多,文采出众的也有不少,内卷的厉害,反而科举一途上对学子来说却不容易。

        举个例子来说,考秀才、举人都是地方科举,每个省份、府院都是有固定名额的,这个名额分摊下去,以南方各省来说读书人太多,自然这个名额的比例就低,而且大家读书都不差,相比之下竞争也更为残酷。

        反而北方和西北、西南这些省份,读书人的种子少些,而且读书的能力也差些,获得名额的机会自然更大。相比之下,南方一些读了十几年甚至更久的学子在老家考来考去考不上,就连考个秀才都难,可同等条件下如果去了那些省份,说不定就轻而易举考上了。

        所以这就成了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有些南方人宁愿放弃自己本省的学籍,想尽办法去挂一个其他省份的学籍,或者其他省份的学子钻着脑袋跑到江南来读书,然后再回老家科举。如此一来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把握能够考上,当然这只是院试和乡试可以,假如是会试就不成了,会试是大明全国性的科举,可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待,靠的全是自己的真本事,哪怕朝廷早就设置了南北榜的区分,但也是尖子中拔尖子,没点能耐如何能通过会试?

        像谢广维这样,他虽在南京国子监读书,可别忘了永平侯府在贵州呢,贵州不是科举大省,只要有些能力去考,通过院试和乡试问题不大,而且谢广维读书也不算差,如果和江南学子中的佼佼者相比自然不如,可要回到贵州考乡试,通过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途阅小说;http://www.hiphopculturebook.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