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让坐在他面前的一排听众都有些心痒难耐。
直到整个描述结束,才终于有人想起来提问:
“你刚才提到,在太空中制造一个微重力环境?”
他依稀还记着,天宫空间站的研究项目里面,就有一项“人类在失重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没错。”
常浩南这次直接放出了一张概念图:
“完整规模的空间基地会是一个围绕中心反应堆模块进行转动的环形组合体,为内部环境提供大约1/5到1/6个g的重力,这一数值大约是火星表面重力水平的一半,也是目前确定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影响的最低门槛。”
然后,他不等一众大佬从震撼中回过味来,就直接大步来到幕布旁边,用一根天线指向图片最中心的位置:
“当然,现阶段我们要论证的,就只有这个核心模块,也就是为整个设施供能的空间反应堆电源。”
“该模块主体为锥形结构,从前到后分别布置反应堆堆芯本体、影子屏蔽系统、热电转换系统、配套系统、辐射散热系统,堆芯为一体化的气态冷却形式,采用蜂窝状UN燃料基体,并以二氧化铀和三氧化二钆改性过的钨合金进行包覆,热电转换采用混合工质的盘式磁流体发电机,电源净电功率为1.5MW,系统运行设计寿期≥10年……”
“反应堆堆芯设计中为增加燃料份额,减少堆芯尺寸和体积,计划采用一体化燃料元件和内冷却流道设计,堆芯活性区由蜂窝状UN燃料基体和冷却剂流道、预储能补偿结构、调节棒等组成,冷却气体同时作为磁流体发电工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