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在每年2-3月的大会结束之后,各部门都会自上而下地,陆续开展一系列相关的学习活动。
工建委也不例外。
只不过,作为以业务为主的系统,在这类事情上难免搞一些投机取巧的小动作。
比如为了尽量减少骨干人员放下手头工作进京参会的次数,李忠毅特地将每年一度的各领域企业座谈会安排在了会议之后——
尽管2009年已经算是迈入了信息时代的门槛,但涉及到产业内部信息交流的事情,往往还是面对面的效果更好。
类似形式的活动最开始出现在上世纪末,当时由常浩南提出由国防科工委对五大军工总公司下属的各厂所进行一次摸底排查,以尽可能集中本就不多的资源,减少重复立项所造成的浪费。
后来逐渐由自上而下的指令式清查演变为自下而上的主动汇报,并且在改组为工建委之后,涉及到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军工系统,甚至不再局限于国有企业。
到眼下这会儿,更是已经成为了某种文化符号。
一家企业如果能在每年二月份收到参会邀请,那么基本可以被认为在华夏的高端制造业领域有了稳定的一席之地。
当然,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密事务,军工口内部还是会有一个关起门来谈话的机制。
而常浩南也正是在这样一次闭门讨论的过程中,把之前和刘永全讨论过的问题正式搬上了台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