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世纪之交附近,英国再次发挥搅屎棍天赋,选择跳出合作,参与美国的联合攻击战斗机(jsf)项目,而后者对技术转让的限制导致foas无法获得最关键的隐身技术,整个项目最终不了了之。
在那之后,法国在幻影4000的基础上提出了无尾三角翼布局的第四代战斗机方案,试图通过简化气动结构提升隐身性能,但当时达索和斯奈克玛正在被阵风和m88的毛病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余力去完成这样一个技术难度大且缺乏足够资金支持的项目,于是只停留在了ppt阶段。
而参与了jsf项目的英国倒是眼瞅着可能会获得一种还算说得过去的多用途隐身战机,只不过在研发层面,jsf的总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把研制任务拆分成了大量细碎的零散工作,并且刻意给每个参与研发的“伙伴国”分配互不相干的几个部分。
任何有工程经验的人都能看出,这种玩法一定会导致灾难性的管理混乱。
果然,甚至连洛马自己都开始逐渐失去对局面的掌,至于受英国委派参与研发的bae系统公司,则根本无法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技术或者经验,相当于给美国人打工,却还要自己掏钱发工资。
对于这种局面,爱丽舍宫或者唐宁街10号或许并不在意,但两个国家的航空从业者却难免心有不甘。
因此,如果说2001号机首飞之后谁最难受,那么来自达索的查尔斯·艾德斯坦纳绝对是有力的竞争人选之一。
当年对于foas计划,达索就是其中最上心的参与成员之一,甚至依托阵风项目验证过一些关键子系统的可行性。
只是因为最关键的隐身技术缺失,加之英国人的传统背叛,才不得不选择放弃。
如今看见华夏隐身战机首飞的消息,平日里又不少跟华夏同行打交道,要说心里没点痒痒劲,那绝对是假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