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速机动性比F22更好?”
林济洪的语气中带着些许意外:
“但是我看项目要求说明书里面好像没有专门提到这一条……”
尽管挂着项目副总师的职务,但他实际上是电磁学专业出身,甚至并非蓉飞集团职工,而是来自航空工业综合技术(301)研究所,此前一直是以外援的形式协助杨韦进行方案规划,到四代机选型结果确认之后才正式被整合到研发团队当中,所以对于竞标过程并不太了解。
“嗯……当时考虑到这个要求比较有难度,而且更关键的是缺乏一个全面的参照……”
杨韦解释道:
“你应该了解,出于严谨性考虑,甲方给出的书面要求一般都是和我们自己的上一代装备进行对比……总之,为了避免后续定型过程受阻,和F22对标的内容就没作为正式内容写进去。”
“不过,我跟空军装备部,还有去年跟美空军进行过正面交手的飞行员同志都交流过,他们一致表示,F22给他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除去隐身性能以外,就是高速条件下的飞行性能,如果说亚音速区间内,F22的机动性还只是正常意义上‘好’的范畴,那一旦进入超音速,则可以说完全是另一个领域……”
F22的绝大部分参数迄今为止仍然属于美国空军的机密,因此这种对标只能通过对公开信息的分析研判,以及部分与之有过遭遇的飞行员口述来完成。
林济洪露出一脸明悟:
“所以才在概念方案阶段就存在的鸭翼后面,额外增加了一组拱形边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