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子反照率测量和地下雷达扫描,我们认为该区域可能存在丰富的水冰沉积,深度在表层以下1到3米处,纯度高达60%-70%……以上研究成果将在与俄方科学家协调后共同发表……”
尽管“火星表面存在水”这件事已经从最初认为的不可能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但如此直观的证据,还是让会场响起一阵低声讨论。
吴记要的正是这种效果。
等待片刻之后,他提高了声音:“基于这些发现,我建议将第二阶段深空探测的部分资源转向火星,我们已经有能力支持更大规模的火星表面探测,甚至建设并维持一个长期运行在火星轨道上的研究设施……”
但不出所料地,如此激进的计划很快引来反对。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顾印东院士直截了当地表态。
这位七十多岁的老院士头发白,但眼神锐利如鹰,作为华夏探月工程的元老级人物,他对月球探测有着难以动摇的执着。
“火星探测固然重要,但我们必须考虑实际可行性。”
顾印东站起身,走向另一侧的屏幕控制器:“嫦娥三号的成功已经证明,我们在月球探测领域的技术已经成熟。”他调出月球车传回的最新数据,“根据x射线衍射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我们在雨海地区发现了钛铁矿(fetio3)含量异常高的玄武岩样本,钛含量达到8%-12%,远超地球同类岩石。”
月球上的钛铁矿是未来原位资源利用的关键目标。通过氢还原法可以从中提取氧气和金属钛,前者可供呼吸和火箭推进剂使用,后者则是建造月面设施的优质材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