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记推了推眼镜,站起身走向投影屏幕。
实际上,他不仅是萤火一号,同时也是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并不像其他大多数与会者那样先天带有立场倾向。
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选择为火星探测争取更多资源。
“各位同事,根据萤火一号最新传回的数据,我们已经成功绘制了火星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的三维结构图。”吴记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说话的同时点击遥控器,屏幕上随之出现了一组复杂的数据曲线和彩色图像。
按照最开始的计划,萤火一号/福布斯-土壤探测项目会是一个涉及面较广,但相对浅尝辄止的试探性合作,只是在常浩南的促成之下,后者将探测目标从火卫一转向火星,也因此而降低了不少难度,发射时间也从原定的2011年提前到2009年。
迄今为止,萤火一号和福布斯号都已经成功运行了218个火星日,甚至超出了设计寿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吴记继续道,调出一组新的光谱图,“在火星晨昏线附近,我们观测到了显著的等离子体密度梯度变化。这与地球电离层有本质区别,表明火星大气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机制更为复杂。”
他放大了其中一组数据:“我们首次确认了火星电离层中存在金属离子层,主要成分为铁、镁和钠。这些金属离子来源于微陨石烧蚀产物,它们在火星磁场缺失的情况下形成了独特的垂直分布结构。”
吴记停顿了一下,环视会场:“更重要的是,福布斯号探测器已经完成了对乌托邦平原南部区域的详细勘测。”
屏幕上切换为一张地形图,上面标注着各种彩色标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