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的稍晚些时候。
HFR精密研究中心内,华夏团队的十余名科研人员各就各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克制而焦灼的气氛。
彭觉先院士站在中央控制台前,视线扫过巨大屏幕上显示着的各系统实时数据,十几个监视器分别追踪着温度、压力、中子通量等关键参数,确认所有参数都在预设范围内。
尽管已经连轴工作了好几天,但这位年近七十的核工程专家脊背挺得笔直,灰白的鬓角在荧光灯下泛着银光。
他看了看墙上的电子钟:14:25,接着下达了-5分钟准备的指令。
“各岗位最终确认。”方鉴明教授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系统响起,低沉而清晰。
黄知涛推了推完全没在往下掉的眼镜,额头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
“中子探测器校准完毕。”
这是他第一次直接参与如此高级别的研究项目,就被分配到了监测中子产额和通量数据的岗位上。
这项工作没什么难度,但却是整个测试工作的核心。
“冷却系统待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