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精确的三维原子位置信息,恰恰是我们设计光场编程合成路径、优化参数以实现原子阵列排布的最核心依据。”他加重语气,“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我们不得不借助了一些……仍处于实验室开发阶段、尚未完全商业化的特殊表征技术进行辅助分析。”
“正因为这些技术本身还不够成熟,并非业界广泛认可的标准设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和质疑,我们才没有将这部分辅助表征的结果放入正式发表的《自然》论文中。科学需要严谨,我们选择了更保守的呈现方式。”
张韬的解释合情合理,展现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审慎态度。
就在这时,一位坐在前排、早已被安排好的国内某权威科技媒体的记者,恰到好处地举起了手,动作幅度稍大,甚至不小心碰倒了旁边的录音笔。
这是早就安排好的“暗桩”。
崔燕立刻会意,点了他。
“张院士您好!我是《科技前沿》的记者。您刚才提到,为了获得精确的三维原子位置信息,使用了尚在开发中的技术。这是否意味着,这项令人振奋的新材料技术,距离真正的工业化大规模应用,还存在一些技术门槛?比如,这种特殊的表征技术能否支撑后续更复杂的材料设计和优化?”
这个问题,完美地递上了梯子。
张韬脸上立刻浮现出那种科研工作者面对难题时的坦诚与一丝“焦虑”。
“确实,你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点。”他微微叹了口气,身体前倾,语气变得凝重起来。
“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攻关的核心,就是开发一套相对完整的、基于化学计算的‘材料基因组’方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