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韬话音刚落,实验室的门被推开。
另一名研究员气喘吁吁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U盘。
数据被迅速导入电脑。常浩南迫不及待地俯身查看高分辨透射电镜和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的图像。
尽管是二维结果,但还是清晰地显示出了载体上的单个金属原子亮点。
然而,仔细审视过后,常浩南眼中兴奋的光芒却渐渐黯淡下来。
这些单原子位点,虽然在载体上分散得相对均匀,但其分布却完全是无序的,就像随意撒在纸上的芝麻。
这与他设想中那种在纳米甚至原子尺度下精准排列、形成特定构型的结构相去甚远。
巨大的落差让常浩南一时沉默。
显然,双方概念中的“单原子结构”,并不是同一回事。
迅速调整心态之后,常浩南转向张韬,指了指电脑屏幕:“张院士,有没有可能更进一步……就是说,不仅控制单原子的存在和分散,还要精确控制它们在载体上的位置,比如在纳米尺度下,让这些活性位点按照我们设计的方案进行有序排列,形成真正的单原子阵列?”
此言一出,整个实验室瞬间安静下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