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仍然能听出其中的兴奋。
第一次完全成功的尝试就能获得如此宏观量的样品,说明薄膜收缩法的工艺放大性似乎非常优秀。
“工艺路线初步验证有效。”张韬院士抱着胳膊站在旁边,俯身仔细检视了一下样品,点头道,“立刻制备电极片,进行基础电化学性能测试。”
他们实验室过去并不专精于锂电池方面的研究,但好在电极制备这块的工作触类旁通,况且还有隔壁课题组的支援。
在充满了氩气的手套箱里,涂覆、烘干、封装,一气呵成。
然而,当第一批充放电数据呈现在屏幕上时,实验室内的温度仿佛骤降。
起始容量、倍率性能、循环稳定性曲线……与之前用传统方法制备的普通钴单原子催化剂相比,各项关键指标提升幅度微乎其微,甚至在某些高压区段表现更不稳定,远未达到理论模拟预测的飞跃性提升。
王令骁盯着几乎重叠的曲线,语气挫败:“激光参数、温度窗口、前驱体浓度都是严格按常院士优化后的方案执行的……怎么宏观性能毫无起色?”
他看向张韬。
“工艺本身是成功的,至少证明了我们能在宏观尺度实现激光诱导薄膜收缩自组装这一技术路线,产率也达标。问题很可能出在产物的微观质量上……”后者面色倒还保持着沉稳,只是拿起一片样品在强光下观察,“我们以为的有序阵列,可能并未有效形成,或者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稍作停顿之后,他又果断指示:“立刻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样品,让人送到孙研究员那边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