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现无尾方案最大的障碍应该不是控制力矩而是航向稳定性……没有垂尾,在大迎角状态下很容易进入尾旋,你们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还没有工程上的解决方案,但理论依据已经确定下来了。”李春蓬切换到另外一个PDF文件,显示出一组复杂的流体力学方程和压力分布图,“可以通过在高速流场中构建一系列压缩和膨胀流动,使飞行器后体迎风面产生高压区,背风面产生低压区……”
他指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流线图:
“结合具有侧向投影面积的后体型面,就能形成一个等效于垂直尾翼的航向增稳力矩……简单说,我们不是用实体舵面,而是用一个‘空气舵’来保持稳定性。”
安静。
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下来。
几分钟后,一位气动力学专家突然敲了敲桌面:“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设计理念……但必须承认,李主任他们的方案相当天才,而且具有可行性。”
罗洋走到屏幕前,仔细研究那些复杂的图表。
作为资深航空工程师,他立刻意识到这个方案的革命性意义——
没有活动舵面意味着更轻的重量、更低的雷达反射面积,以及更简单的机械结构。
“那么,大迎角状态下呢?”罗洋询问道:“平飞状态下当然符合逻辑,但随着迎角的增加,突起的后体型面对流场干扰能力减弱,迎风侧与背风侧的压力不对称程度降低,后体提供的航向增稳力矩肯定会随之减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